-
万喆:中国有嘻哈吗?喊麦算不算?这是个经济学问题
关键字: 嘻哈HIP-HOP嘻哈文化社会经济根源文化因经济衰弱变得粗粝而尖锐
接下来,就很容易解释了。
经济问题带来的,一定也有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可能又加剧经济负担。当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美景渐渐褪去,一切都变得粗粝而尖锐。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悬殊,城市中住房拥挤、教育资源不均,接着就是犯罪率高,毒品枪支泛滥。而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长期存在,当经济变坏,处于国家底层的黑人、亚非拉南美移民及墨西哥等贫困的少数族裔遭受的冲击尤为明显。
这就是为什么嘻哈在布朗克斯区诞生。它是纽约最穷区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被黑人和拉丁裔人所占据。
两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黑人经历了两次大迁徙,他们不断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求经济机会。美国城市中的黑人数量不断上升,而白人中产阶级纷纷迁往郊区,形成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到1970年,美国黑人人口中81.3%为城市居民。黑人民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资源和机会仍然匮乏。白人中产的外迁使城市中心的教学质量不断恶化、教学经费不断减少,同时使得商业和工业向郊区迁移,城市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造成黑人青年在教育和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1970年,中心城市贫困率9.8%,1987年上升到15.4%;1970年,中心城区男性黑人的失业率16.2%,
1982年飙升到36.2%,黑人青年的失业率是白人青年失业率的2倍;贫困与失业自然也滋生了犯罪,城市黑人与30%的凶杀案有关,黑人青少年的凶杀率高出白人9倍。
纽约市政府预算紧缩,许多公共服务被停止,对布朗克斯区等贫民窟而言,自是雪上加霜。前途暗淡,产生了嘻哈,一边诉苦,一边跳舞。
而Zulu Nation的主要发起人也是一位街头帮派首领,通过“斗舞”帮助青年人发泄情绪。
嘻哈就是边缘人群的呼喊,是底层民众的心声,因此,看上去是娱乐,其实是怒吼,看上去是消遣,其实是反抗,里面充斥着愤世嫉俗,充斥着欲望的真实,充斥着甚至是犯罪行为的身边故事和感受。
文化来源于生活,而经济改变着生活。
嘻哈始终与经济相伴
嘻哈是什么?是一种文化,背后是深厚的社会经济根源。
嘻哈之前,黑人们有爵士。时间是在一次大战之后的20 年代。当时的经济背景也很明显,棉花连年歉收,黑人在南方难以为继,而战争刺激了工业,北方城市需要劳动力,于是黑人纷纷迁居城市。这期间从黑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爵士音乐风靡全国。
但嘻哈更草根。也许是经济发展,衰退刺激,加上黑人平权运动带来的觉醒日益强烈。
嘻哈的“说唱”开始几乎不被认为是音乐的一种,因为没有旋律。但这正是其独特和深刻之处,直接直白,不是在专业知识、技能和器具的帮助和修饰下就能够生产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嘻哈文化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德国举办了第一届街舞大赛。日本舞者很快就掌握并发展了街舞,将之传向韩国、中国台湾等周边地区。
这个时候,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在经历风浪。全球化和去工业化浪潮席卷世界,许多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债务危机频发。日本在经历高增长后经历了高泡沫,而后是危机和萧条。1983年-1990年,西德平均失业率高达7.3%,同期,英国为9.55%,法国9.72%,意大利10.65%。
可想而知,一方面是美国在90年代的“复生”,经济繁荣带来文化的“碾压感”。另一方面是各国经济的衰弱,低收入阶层的城市青年深受影响,因此,作为对主流社会的抗议,嘻哈文化成为世界各地的青年的“心头好”。“嘻哈”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文化。
市场扩展带来商机,嘻哈随即逐渐商业化,以一种“非主流”的形式主流起来。
简单地说,嘻哈变得很潮,变得很贵。
不仅如此,嘻哈甚至变得很“正”。嘻哈也是美国文化外交的一部分。2005 年巴黎郊区骚乱频仍,美国向欧洲、非洲、亚洲和中东派出各种嘻哈特使。通过这些艺术家们,试图“扭转人们关于穆斯林在美国受压迫的错误认识”。
很多学者和艺人们都在问,嘻哈本来就是一种以“反抗”为核心精神的文化,当它变得流行,甚至高大上,它还是嘻哈吗?
经济和政治能够造就它,也能利用和改变它。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觉醒
时势造文化。由嘻哈可见一斑。所有文化都有其经济背景,文化传播则需要经济效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从来相互交织。
我们也一样。
事实上,即从嘻哈在中国,便可看见端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流行的“霹雳舞”便是嘻哈。到今天,我们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经济的落差,带来我们对美国文化的羡慕;经济的波动,带来我们对美国文化的感受和思考;经济的富裕,带来我们对美国文化的接受和改造;经济的发展,带来我们进一步的反思,我们的文化与美国文化,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有嘻哈吗?
那么什么是嘻哈? 模仿是嘻哈吗?新潮是嘻哈吗?主流是嘻哈吗?
即使放在美国,这也不是嘻哈。这正不是嘻哈。
穿大牌潮吗?穿好莱坞大牌明星穿过的东西潮吗?为什么同样一双回力,奥兰多布鲁姆穿了就叫潮?将别人当作范本来追求潮是潮还是正因为不够潮?
什么是嘻哈?打扮土不是嘻哈吗?大声喊不是嘻哈吗?
大金链子大手表身裹一件大皮袄很嘻哈啊。把自己凄惨刻毒愤怒贪欲都喊出来很嘻哈啊。痞子阿姆的成功背后,除了他的天分,还有他痛彻心扉的生活才带来的尖刻的深刻。因此他能够获得共鸣。
痞子阿姆的成功背后,除了他的天分,还有他痛彻心扉的生活才带来的尖刻的深刻
像《一人我饮酒醉》这种歌,我不能判断它是不是嘻哈,不过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样明显的意淫出霸道总裁感觉的自我放飞,的确是发自内心而且能够获得许多草根共鸣及喜爱的。
因此,我倒是觉得,无论是从形式,或者是从整体社会经济背景演变来看,中国现在可能都在一个真正的文化觉醒阶段。
文化觉醒其实不是由一小部分人呼吁、指导就能够带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民众在生活积累中厚积薄发而产生的。大众文化一定要在草根自己身上产生。无法替代,无法强加。
另一面看,文化则是经济的镜子和影子。看经济发展,难免就能够预判文化走向,因为其中暗含着社会变动和冲突。而看文化走向,也能够知晓经济背景下包含的深层次社会动向,公共政策制定者应当从此去看真正的社会样貌和诉求。
后记
看看美国经济与文化的一斑,对比一下现在的我们,也许可以感叹,历史都是相似的,人性都是相似的。
我们正处在文化困惑期,应该更西方化,还是坚守古代文化?或不是个问题。经济发展,生活变迁,文化得以孕育。把一切都吸收于无形,在社会中无知觉的释放,这就是文化。当表达自我的欲望非常强烈,这种独特又能够受到广泛认同,这就是文化。
我们也处在经济困惑期。如果文化是这样,我们或需要更强烈的意识到,我们可以赞同或批评一种文化,但必须知道,它为什么会产生。改变文化,该改变的却其实是背后的经济秩序。
无论是有人在讥笑或者嫌弃或者批判“一人我饮酒醉”时,要当心自己才是在一人饮酒醉。
(作者授权观察者网转载)
- 原标题:Z博士的脑洞|中国有嘻哈吗?喊麦算不算?这是个经济学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宋煜昊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