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旭明:教材改革不存在方向性问题,但总有人别有用心
关键字: 教材教材改革统编版教材义务教育拼音识字国学传统文化古诗文文言文【采访/观察者网 小婷】
打开今年一年级新生的语文课本,第一课学习的不再是“a、o、e”,而是“天地人、你我他”这些简单而又熟悉的汉字,这正是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义务教育统编版教材的亮点之一。
除此之外,《三字经》、《百家姓》这些传统蒙学读物也将现身语文课堂,同时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
同时推行的还有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统编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段的课程名称中,旨在引导学生做遵法守法公民。历史教材中,画出了每个朝代疆域图,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
这次义务教育统编教材工程从2012年开始启动,预计到2019年结束。为什么实行统编版教材?这些改动有何意义?古诗文的增加和当下的国学热又是什么关系?在推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语文出版社社长、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详谈教材改革之争。
观察者网:义务教育统编版教材9月1日就要正式投入使用了。这次统编教材实行前两个月,7月3日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副总理刘延东担任委员会主任。国家为何如此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王旭明:这次统编教材工程从2012年启动,至今已历时五年。到2019年,全国所有学校实行三科统编教材,应该说是我国教材史上又一次重大和重要的变革,具有标志性意义。
可以说这次统编教材动用了国内所能用到的最强大的编写力量。据我了解,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说明国家对各级各类学生使用教材非常重视,应该说到了最重视的程度。
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出席国家教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观察者网:在一年级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上,先识字再学拼音,而且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内容,您怎么看这次语文教材做出的这些变动?
王旭明:我现在还没有看到全部教材,也只是看到一年级和七年级的教材,看过之后我觉得,与其说这套教材有什么创新,我倒更愿意说这套教材是语文教育常识的回归。
比如先识字再学拼音的设置。尽管近几十年才出现“语文教育”这个词,有汉语拼音也不过是几十年的事情,但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说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前贤、历代人的识字,都不是先学拼音再学识字,当然一开始也没有拼音,后来才开始先学拼音再识字,这也不能说不对,但是我个人更主张先学识字再学拼音,在识字的过程中学拼音,我特别不提倡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来学拼音。
先识字后学拼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除此之外,这次增加了古代诗文的比重,也是一个常识,不用讲更多的道理。再比如说语文知识明显增多,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本在编排上强调主题,我认为那是违反语文教育规律的。而通过强调语文知识、强调体裁,这是一个基本的语文教育常识。
所以综合上面几个例子,我更愿意说这次语文教材是常识的胜利、常识的回归,更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73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06“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60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