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孟源:宣传中国的量子卫星,别把“哥本哈根解释”混进来
关键字: 量子卫星时间晶体杨振宁3
话题转到Frank Wilczec。他所发明的这个所谓“时间晶体”(Time Crystals),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周期稳定的多体系统,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也是周期性的多体系统,但是在微观尺度下,因为量子效应,就有可能自我稳定,能抗拒一点扰动。如果我们诚实地只把它叫做“周期稳定的多体系统”(Periodically Stable Multibody System,PSMS),那么它因为没有任何实用性,而且听起来像是PMS(Post Menstrual Syndrome,月经后症候群),就会理所当然地无人理睬,沦为千千万万个冷门的项目之一。
事实上,如果和上周我们谈过的杨振宁被PRL拒稿的论文相比,杨先生所讨论的一维多体系统,不但给出了详细的确解,而且在数学上也有广泛的可能应用,照理说应该比时间晶体重要而且热门多了。那么,为什么实际现象是刚好相反的呢?
除了Wilczec的朋友门徒众多,在美国物理界的政治能量远高于现在的杨先生之外,他为自己论文所取的“时间晶体”这个名字,真正是营销学里的经典之作。虽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而且Wilczec自己只不过是笼统地做了个提议,不但没有做出详解,而且连有什么限制和性质都必须等其他人研究出来,例如后续的研究才发现时间晶体不可能处于平衡态(Equilibrium)。但是晶体正是整个凝态物理一贯的核心研究对象,人人都熟悉;而从空间扯到时间则暗示着凝态物理也可以搞相对论了,所以光是这个名字就极为高大上,一看就是热门流行的品牌。更妙的是,只须要把凝态物理既有的技巧从空间转到时间,真正是任何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对专家的定义是训练有素的狗)都不费什么心思就可以出论文的题目。
有了响亮的品牌名称和基本盘(即Wilczec的朋友门徒),一个新产品要成功,只需要有初始的市场能量(Market Momentum)。在这方面,Wilczec自己什么真正的研究也没做,就反而是关键了。正是因为真正的研究完全没有开始,随便一搞一大堆成果,所以论文特别容易写。一旦大家被吸引进来,又自然有网络效应,保证互相引用(Citations)数量极大。这样一来营销的能量就会自行累积,很快成为现象级的产品。我在前一阵子讨论有关“天使粒子”的炒作,其实那些人背后的考虑也是一样的,只不过那个名字太牵强,宗教意味太浓,反而对行内人没有吸引力;再加上出论文还不到时间晶体这么容易,所以虽然也搞了起来,热度就差了一个数量级。如果像杨先生那样,喜欢在一篇论文内就涵括所有可能做的出来的研究结果,那么除非他刚好解答了一个古老的极为困难又极大的问题(例如Yang-Mills),后续论文数量自然很接近零,引用的数量也不会太多,结果就只能是冷门中的冷门。
所以Frank Wilczec成功而杨振宁失败的关键,就在于后者只懂得做科学研究,而前者却是当代物理界自我炒作、建立品牌方面的绝对大师。Wilczec不但和杨先生一样有诺贝尔奖,而且他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独步天下的高中科学展全国金牌奖(美国的原本叫做西屋科学展,后来改由Intel资助)兼诺贝尔物理奖双料得主。这些科学展每年都有金牌奖得主宣称已经治愈癌症,或者解决全球暖化,或者能提供无限廉价而清洁的能源等等,但是他们一旦拿着奖牌进了大学,就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研究结果真正进入人类社会。换句话说,这些科学展评比的,不是研究本身,而是如何炒作假大空的研究结果。所以Wilczec的确有世界级的过人天赋,从小就在自我炒作方面脱颖而出。
这些科学展金牌奖得主不但高中时代的研究结果没有下文,而且后来也不可能自己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创新。那么Wilczec的诺贝尔物理奖是怎么来的呢?他21岁那年,刚进研究所不久,拿着科学展金牌奖得主的光环,得以成为名教授David Gross的学生。当Gross证明Yang-Mills方程式可以产生强作用力的已知特性,从而确立QCD为标准模型的一部分时,他自然成为第二作者。也就是他运气极佳;若是早五年或晚五年生,David Gross的学生和第二作者就会是另一个人,Wilczec也就不可能得诺贝尔奖了。这样的运气当然是罕见的;而且近年的Intel科学展金牌奖得主在进了名校(一般是Stanford或MIT)之后,往往很诚实地转行学商,准备到硅谷去创业。如此一来,要有后辈重复Wilczec的双料得奖,可能性就越来越低。
你所怀疑的,时间晶体是迎合热点的一个例子,不但正确,而且它其实是创造热点的经典范例,商学院应该把它列入教科书才对。不过,当理学院的大师搞的其实是商学院的高招时,他们出版的研究结果自然就很可疑了。我最早是在高能物理注意到这类运作(Wilczec也是高能物理出身的):这样的教授通常广收门徒,以便结党成派;在做Brainstorming时,讨论也会非常关注如何,1)为题材选择响亮的名字,和2)留下空档,以方便后续论文发表。30年下来,高能物理不这么干的都退了,只剩下这些职业政治家兼营销大师当权;与此同时,整个领域的实际进展也完全停滞,从科学转化为玄学。我不能确定,这两个现象,那个是因,那个是果,但是凝态物理现在也开始转变为营销专业户,这对整个行业来说,不可能是个好现象。
4
经过分析之后,杨先生那篇论文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拒稿显然是因为题材不够热门之故,和研究水平高低没有关系。我看了看读者的评论,注意到大多数的专业研究人员都对学术界追求热门流行的现象很熟悉,但是很少有人质疑这个现象本身的好坏对错。上次我评论张首晟一事,批评他是专门”追救护车“的,居然还有人说本来做学术就应该这样,我对追救护车的负面态度是好高骛远,误导学子。其实当时的话题是张首晟把自己吹嘘成诺贝尔奖热门,而诺贝尔奖最重要的评选标准之一就是创新性,绝对不应该是追救护车的研究;进物理这个领域,则当然不应该是为了想得诺贝尔奖。那么把诺贝尔奖的标准和入行的理由扯在一起,纯粹只是运用了转变话题、自己树靶自己打的狡辩术(英文叫做Straw Man Fallacy)。
专业期刊只登热门的题目,研究者为了出论文,也就只能追救护车,这不止对行业自身不是好事,对人类社会更有长期的负面影响。不追救护车,并不意味着孤注一掷、只想打全垒打,反而是可以研究千千万万冷门的题材,而引领出看似微小但仍然可能重要的创新。所有的人才都专注到少数几个热门的项目上,不但必然有重复浪费,而且一个行业自身不可能有对人类世界的全局观,靠Herd Mentality(兽群心态)而自我定义的重要题目,也就会有偏差,挂一漏万,何况尖端的研究方向,原本就不可能事先准确预期有多大的发展。现代学界的终身教授制,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而建立的:虽然明明知道必然会有懒人、庸人钻漏洞,像海鞘一样安定下来就先消化掉自己的大脑,但是两害相权之下,不让教授能安心钻研冷门的题材为害更大。中国学术界的管理者应该好好想清楚这个道理,然后对目前两害兼有的半吊子制度做出适当的改革。
我不但与杨先生从未谋面,原本连他的论文都没有读过。这是因为他比我早了两代,所创作的理论又极为重要,早已被后人详细整理阐述,我也就无须去读原版。但是我在台湾清华求学时,就听刚从美国回归的师长提起,说杨先生的论文,文字极为简练、直接、易读,然而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是完美的专业写作风格。我后来自己到美国,花了十年以上练习写作,一直都把这个评语记在心里,作为努力的目标。如果我的读者也觉得我的文章,够得上同样的形容,那么那些努力就不算白费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孙武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7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68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01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306最新闻 Hot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
首批145%关税中国货船抵洛杉矶港,美业界预警…
-
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又使坏,俄方怒斥
-
俄方宣布:8月底,普京将访华
-
特朗普又要给波斯湾改名了
-
英国快和美国谈成了?条件是…
-
改道、停飞,各大航司又遭罪了
-
巴军方公布回击细节:两国战机均未侵入对方领空
-
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