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走新加坡,最美的风景在“目光之外”
最后更新: 2025-05-26 14:27:04【文/观察者网 王勇 编辑/赵乾坤】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日前报道,新加坡旅游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5年第一季度入境新加坡的游客人数为431万人次,与去年同期持平,中国仍然是最大的游客来源国。
第一季度,前三大客源市场是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其中,中国入境新加坡人数超过83万人,同比增长 5.8%。
探索新加坡,从了解华人文化开始
《海峡时报》此前的报道称,随着各类展览及赛事活动的陆续举办,新加坡有望进一步带动国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益的持续增长。此外,吸引国际游客访问新加坡的原因除了赛事、展览以及人们所看到的城市风光,更美的景致其实是在“目光之外”,是每个种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以及相互欣赏并尊重他人文化和传统的良好社会风尚。
新加坡街头一处建筑观察者网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新加坡的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人群组成,这也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多元文化聚集地,不仅丰富了新加坡的文化内涵,也让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为东南亚区域的一个岛国,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端。当飞机越过马六甲海峡的上空,从舷窗俯瞰海湾,绵延的海岸线以及岸边的建筑和海面上穿梭的游艇、轮船清晰可见。
缘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新加坡街头的林木花草终年苍翠葱郁,花开不断,甚至高楼大厦的外墙凸凹处、楼宇连廊、阳台等都长满了绿植和鲜花,将楼宇建筑装饰得如同巨大的“花瓶”——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赞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高级策展人曹世明对观察者网介绍,新加坡以多元文化、种族和谐共生以及丰富的美食而闻名于世。在这片仅7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个种族的人群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社会现状。
“华人文化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曹世明介绍说,“中国移民带来的传统节日、宗乡组织等,不仅促进了华人内部的团结,更是成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重要根基。在多元环境的浸润下,新加坡华人身份独具特色,从语言到节庆,从饮食到艺术,华人文化在新加坡既保留了传统的根脉,又通过不断创新,在本土落地生根的同时焕发了新的生命,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和谐共生持续注入活力。”
市民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练习中国鼓观察者网
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观察者网了解到,新加坡在保护华人文化的同时,注重保护与发展属于本土的华人文化。“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经常会为举办与华人文化有关展览、表演、市集、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目的就是保护和推广本土华人文化。”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项目处长李仪文对观察者网表示,“我们长年与多个文化艺术团体及社区合作,通过策划举办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活动内容,让大众了解自身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培养对国家的归属感。”
李仪文介绍,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是一个呈献优质演出、展览和文娱活动的交流站和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新移民也能通过参与中心的活动,了解本地习俗和文化。“新加坡华人保留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并发展出独特的庆祝方式。如‘捞起’就是新加坡华人农历新年不可缺少的特色菜,寓意‘风生水起’,也体现了华人文化在新加坡发展创新的一面。”
作为人们学习和欣赏新加坡华人文化的重要场所,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是这片土地连接过去和未来之间的重要桥梁。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SINGAPO人》的展厅里,多媒体设备展现了华人移民的故事及其人文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墙壁上泛黄的图片、展柜里或新或旧的物品,诉说着早期华人登陆这座岛屿后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曹世明告诉观察者网,“这些内容对现在的新加坡人来说是一种记忆,存储和展示是为了华人文化能更好地保护、传承。”
“红头巾文化”传承人在讲述早年的移民故事观察者网
“红头巾文化”是新加坡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新加坡人,我眼中的‘红头巾文化’故事,不单是华人移民史的章节,更是我们共同的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石。在艰难困苦面前,这些女性以血肉之躯诠释着坚韧、不屈与自尊,这些价值观至今仍在影响着新加坡人的国民精神。” 《她的历史故事之红头巾》导览策划方——新加坡社会文化企业Bridging Generations的创办人黄钰清对观察者网介绍。
黄钰清说, “红头巾”特指历史上从中国广东三水地区来到新加坡的一群女性。上世纪20—40年代,近6万名三水女性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她们有着近乎统一的装扮,身着蓝衫黑裤,头戴红布——那是一块浆硬了之后折成方形的“帽子”,用来遮阳、挡雨、防尘;她们在新加坡从事建筑粗工或勤杂工,为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钰清介绍,“Bridging Generations 通过采集口述历史、打造互动导览,并组织沉浸式探访新加坡现存的红头巾文化场所等举措,搭建起‘跨代对话’桥梁,以此传承‘红头巾文化’。如今,‘红头巾文化’已成为新加坡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坚韧、团结、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已融入国家集体记忆。虽面临历史还原与传播平衡难题,但在多方努力下,这一文化已成为凝聚新加坡多元社群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
多元种族和谐共处形成多样文化
根据新加坡国家人口及人才署的数据,新加坡的华人占总人口的76%以上,马来人占13.8%、印度人占8.1%,其他种族人群约占1.6%。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群对新加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彼此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
语言也是新加坡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虽然英语是官方语言,但很多新加坡人会说普通话、马来语和泰米尔语。根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资料,自 1966 年起,新加坡推行双语政策,规定学校以英语为第一语文与主教学用语,各族学生同时学习母语。语言多样性不仅提高了交流双方沟通效率,还在无形中培养了族际沟通间的包容性,从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
新加坡的唐人街观察者网
新加坡的唐人街(又叫牛车水)是华人元素最多的街区之一,行走在这里的街巷,视线里的灯笼、街边的中式庙宇以及沿街挂着中文匾额的商铺等,给人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中国城市的某条街道。尽管这个街区到处都充满华人文化的基调,但大街小巷都有其他族群开设的餐厅、酒吧和小商品档口,商业文化的和谐交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每个种族都有一片区域集中体现了该群体在新加坡演变与发展的文化遗产中心。在一个被称为小印度的区域内,有一处印度文化中心,与博物馆场所类似,可以观看与印度文化有关的影片,也可以参观陈列其间的印度文物。
在印度文化中心的周边有一处商贸市场,街道两边是各种服装店、鲜花店以及餐厅和售卖蔬菜的摊档,而商贸市场这些商铺同样是由多个种族的人开设,大家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
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现状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通过社会制度设计与文化培育实现的。根据新加坡政府职能机构建屋发展局(HDB)的介绍,新加坡的“政府组屋”是最好的例证之一,在组屋规划上,1989 年推行种族融合政策,规定各族群在组屋区的比例,如华族不超 84%、马来族不超 22% 等。在管理运营中,组屋区配备多语言标识与服务,还常组织跨种族文化活动,促进居民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新加坡“政府组屋”观察者网
据观察者网了解,“政府组屋”是新加坡的一种住房机制,即将结婚的情侣和35岁未结婚的公民都可以向政府申请居住或购买。“但是,不同种族的人必须交叉居住,并规定了每个社区的种族比例。”在政府组屋社区,工作人员对观察者网介绍,“新加坡政府实施这样的策略是确保组屋社区中不同种族人口的平衡分布,避免形成单一族群聚居区,从而达到多种族和谐相处的目的。”
该工作人员表示,“营造这样的生活环境的目的是让人们有机会接触、了解并体验不同的族群文化,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同时也为新加坡的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责任编辑: 王勇 
-
国外旅游局也“卷”起来了!瑞士 “破圈”在华抢客?
2025-05-26 14:10 观出行 品位·出行 -
新车看点 | 锚定女性用户,凯迪拉克XT4不到16万元起售
2025-05-26 10:39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广汽进军巴西,2026年底前建厂
2025-05-25 16:06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阿联酋旅游业的未来:全球游客“磁石”背后的秘密
2025-05-25 15:44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补贴将被大幅削减,美国清洁能源企业股价集体暴跌
2025-05-24 11:55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日媒预测:日本上市企业利润或6年来首降
2025-05-24 11:44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企业自行消化关税,日本4月对美汽车出口单价不增反降
2025-05-24 11:29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倒车请注意”,美国通过这项决议
2025-05-23 15:55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历史首次:比亚迪欧洲纯电销量超越特斯拉
2025-05-23 15:48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储能热潮推动电池行业转变,不变的是……
2025-05-23 15:41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泰味”短片破圈,中国车企更会“对话”了
2025-05-23 15:25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网友吐槽入境卡“拖后腿”,泰国旅业新规划“换汤不换药”还是真变革?
2025-05-23 15:00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欧洲阳台”吸引力激增背后,谁在扮演关键角色?
2025-05-23 14:37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东南亚游客“用脚投票”,深圳为何成为“全球客厅”?
2025-05-22 17:21 观出行 出行热点 -
股东施压奥博穆:大众集团CEO、保时捷CEO不可兼得
2025-05-22 16:37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马斯克:特斯拉将在6月底前启动Robotaxi测试
2025-05-22 16:33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村戏+非遗+赛事,文旅融合的“印江作业”如何抄?
2025-05-22 14:21 观出行 洞察/视频 -
日本新建芯片工厂半数未投产
2025-05-22 11:36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为用户而改变”,魏牌发布全新智能化平台
2025-05-22 10:56 观出行 产业新闻 -
美国旅游业突现寒潮,特朗普政策背后藏着哪些消费危机?
2025-05-21 17:47 观出行 出行热点
相关推荐 -
“西方还以为中国甘当廉价劳动力,没想到已成专家” 评论 76她主动联系谈这事,特朗普“准了” 评论 106“你把美国当盟友,特朗普拿你当对头” 评论 51印尼总统:中国始终致力于反帝反殖,向中国致敬 评论 198哈佛荣誉校长竟称:这是给中国的“大礼” 评论 216最新闻 Hot
-
“西方还以为中国甘当廉价劳动力,没想到已成专家”
-
“钻不成了”
-
离岸人民币汇率升破7.17,创近半年新高
-
“副部级李某某”,平均每周去两三次私人会所
-
石破茂“诱惑”美国:造船领域可以合作
-
将与美签矿产协议,刚果(金)自夸:减少对华依赖
-
李在明:当选后将努力修复中韩关系
-
她主动联系谈这事,特朗普“准了”
-
特朗普痛批普京、泽连斯基
-
美议员:拉美嘴上说美国是首选伙伴,转头就跟中国签协议
-
“拉美中断与中国贸易?这是灾难”
-
想替代中美,马克龙开启东南亚之行
-
默克尔:再这样,欧洲要完蛋…
-
“你把美国当盟友,特朗普拿你当对头”
-
8年间连续6任“一把手”被查,省委书记赴当地提要求
-
美国外交官:将对古巴实施更多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