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粮食产量还有上升空间吗?科学家:只要不怕胖,敞开吃
小小一粒粮食,牵动百姓神经。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在四月初警告,“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预计4月至5月就会出现粮食供应危机。”而在G20农业部长会议特别会议上,一份联合声明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农业劳动力流动和投入品供应所遭遇的冲击将很快对粮食生产构成严峻挑战,危及所有人的粮食安全。”
在粮安问题成全球性挑战背景下,中国如何端稳自己的饭碗?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更是民生,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疫情冲击下,查点“粮仓”,回复疑问。
国人每年会消耗多少粮食?今年小麦够吃吗?藏粮于技,我们还有多少“绝招”挖掘粮食潜力……近日,就粮食安全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专家们认为,我们粮库满满,不必要抢粮、囤粮。我们有足量的生产能力和储备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进口受限引发抢购现象,专家怎么看?
不必要抢粮、囤粮,只要不怕胖,尽管敞开吃。
“从我们目前拥有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来说,我们是不会存在粮荒的。”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给出了答复,“中国不会出现粮荒,但的确应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中国不缺粮”,这也是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的众多专家的共识。
“大家重视粮食是好现象,但在疫情阶段,大家不必慌张。”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他培育的“百农矮抗58”被称为“黄淮海第一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他培育的小麦品种。
对于粮安问题,茹振钢教授非常自信,“我们的国家存粮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非常强。”
茹振钢的底气,来源于科技。他表示,“藏粮于技,我们的技术在进一步地提升,我们每年小麦的正常产量是1亿3300多万吨,这个基本上就保证了国人的需求。”
在茹振钢看来,国家每年进口小麦在300万吨到350万吨之间,占我们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左右。他强调,“这个(占比)不大,国外的粮食市场(波动)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不构成威胁。”
“我们有足量的生产能力和储备能力。我们粮库满满,国家有粮,心中不慌,不必要抢粮、囤粮。”茹振钢幽默地说,“只要不怕胖,尽管敞开吃”。
中国人每年会消耗多少小麦?今年小麦够吃吗?
两个关键因素决定了今年还是丰收年。
眼下,全国多地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抢抓农时开展春播。
茹振钢认为,“从我国水资源分布和光照资源分布上来讲,整体上,吃稻米的占60%,吃小麦的占40%,那么就是要有约6亿人吃小麦,这个每年的需求量大致是在1亿3000万吨左右。”
“今年小麦够吃吗?”按照他的估算,我国每年的小麦产量大致是在1亿3340万吨左右,这个数量基本上能够保证国人的需求。据了解,去年我国小麦总产量是1亿3359万吨,是一个丰收年。
尽管受到疫情冲击,但茹振钢有信心,“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
他向记者分析,“之前已经奠定的基础较好,冬季温暖,积温高,给小麦生长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今年的穗头大、穗子多,这已成为产量构成因素的最关键的内容。”
在“红线”之外,如何挖掘“无中生有”的粮食耕种面积?
向一亿亩盐碱地要粮,多养活八千万人口。
接受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时,袁隆平院士还在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忙碌着。瞄准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在以科技之力提升耕地亩产量之外,这位已近“鲐背之年”的老人提出了新方案。
“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如果我们抓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培育及核心技术研究,并将其中1亿亩改造成水稻田,按每亩300公斤估算,有望每年增加能养活8000多万人口的粮食产量。”袁隆平院士说。
实际上,这个新方案已经落地,并获得了突破。据湖南杂交水稻中心消息,技术路线上拟利用杂种优势技术培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耐盐碱水稻重大新品种,构建不同盐碱地生态区耐盐碱水稻丰产高效应用模式并大面积示范。
“耐盐碱水稻研究许多国家都在做,甚至有些国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进展都不大。为什么我们仅通过短短几年研究,就有所突破?”袁隆平说,“因为我们将水稻耐盐碱基因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结合了起来。”
袁老坚信“杂种优势利用+耐盐碱基因”,是实现耐盐碱水稻育种目标的关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则透露,今年,在袁隆平院士亲自安排下,他们已在内蒙古兴安盟、黑龙江肇源、吉林大安、辽宁盘锦等全国10省份地区部署耐盐碱新品种示范,部分示范基地现已完成播种。
挖掘粮食潜力,我们还有多少“绝招”?
向科技要粮,中国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
全球变暖造成粮食产量降低?答案是肯定的。四月下旬,从中科院传来的一则消息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在经过六年多的努力之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房庆研究组,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产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是独辟蹊径的一招。据郭房庆研究员介绍,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高强光条件或高温胁迫,通常会引起叶绿体中的活性氧累积,抑制光合作用过程。如何提高叶绿体内的光合复合体PSII修复效率,进而增强植物的光合效率,这成为全球科学家的挑战。
按照以往,科学家们大多从叶绿体内寻求解决方案,但郭房庆课题组突破思维定势,利用先进的遗传工程手段,克隆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由高温响应启动子驱动的“融合基因”,并整合拟南芥、烟草和水稻的基因组。经过遗传转化,在拟南芥、烟草和水稻三种植物中,成功创建了一条全新的、细胞核融合基因表达的D1蛋白合成途径。
这就相当于在天然的叶绿体途径之外,中国科学家另开辟了一条途径来提高植物高温抗性和光合效率。更好的消息是该成果分别在上海松江和海南三亚陵水育种基地进行了多年验证,水稻增产幅度在8.1%-21.0%之间。
无论是袁隆平院士,郭房庆研究员还是茹振钢教授,这句话成为科学家们的共识:向科技要粮,中国粮食增产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同是早稻,为何湖北减播、江西扩种?
因天制宜,趋利避害。
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眼下,国内部分省市对种粮计划做了调整。
如湖北早稻播种面积调整到150万亩,较上年减50万亩;而江西省则扩大早稻种植,确保早稻在1800万亩以上,双季稻稳定在3600万亩以上。
为何在早稻面积上,一个要减,一个要增?
“这叫因地(天)制宜。”资深农业气象专家黄智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虽然湖北与江西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湖北大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江西基本属中亚热带,在热量条件上江西更适宜发展双季稻。”
湖北地区如江汉平原,北接南阳盆地,是春秋冬季冷空气南下的通道,相对于江西早稻播种育秧阶段,易遭受低温(日均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10℃)导致烂秧;又在双季晚稻抽穗杨花期,易遭结实率下降的秋寒危害(日均温连续3天或以上低于20-23℃)。
黄智敏说,两省在种植面积上的增减就在情理之中了。
需要强调的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佳途径,应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黄智敏认为,农业生产是在“露天工厂”,作物的干物质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而光、温、水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的而且廉价的,人们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对作物实行连、间、套乃至混作,提高气候生产力。
“当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要时刻掌握一般气候规律,因天制宜,趋利避害。”黄智敏说。
(记者 王延斌 乔地 王春 刘志伟 俞慧友)
- 原标题:中国粮食产量还有上升空间吗?科学家们达成了共识......
- 责任编辑: 李天宇 
-
高福:新冠疫苗九月或可以紧急使用
2020-04-23 23:0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李强今天和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座谈,要求加快推动在线新经济大发展,全力打响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
2020-04-23 22:03 上海观察 -
广州:排查13.87万人发现185名感染者,164人无症状
2020-04-23 21:2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女子辱骂踢打民警,自称“抖音粉丝过百万”
2020-04-23 21:11 依法治国 -
工信部:三沙有人岛礁4G全覆盖,永兴岛永暑岛有5G
2020-04-23 21:09 5G -
热解读丨 陕西行第三天 这件事让总书记产生“强烈共鸣”
2020-04-23 21:08 -
李克强: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关键是要提升检测能力
2020-04-23 21:0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第一观察 | 从考察点看总书记对复工复产关注点
2020-04-23 20:59 -
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2020-04-23 20:50 -
港府这一重要部门迎来新局长,什么来头?
2020-04-23 20:50 香港 -
高福回应“疫情之初在国际期刊发论文”
2020-04-23 20:09 新冠肺炎抗疫战 -
“面容变黑”医生胡卫锋出现脑出血症状
2020-04-23 20:0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网信快评|网络营销要讲操守、守底线
2020-04-23 20:01 -
澳媒记者问“我妻子何时能回中国”,外交部回应
2020-04-23 19:54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时政微纪录丨春回大地 长安依旧
2020-04-23 18:21 -
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2020-04-23 18:18 -
习近平考察陕西小镇背后有这些扶贫大战略
2020-04-23 17:25 扶贫攻坚战 -
从党中央到小村庄,“五级书记”同框大有文章
2020-04-23 17:18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2020年研究生招录杜绝在京现场复试
2020-04-23 16:5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上海男子因投资失败想跳楼?假的!
2020-04-23 16:51 网络谣言
相关推荐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评论 41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评论 233这场贸易战,美国就是个“纸老虎” 评论 91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评论 233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评论 246最新闻 Hot
-
“中国正投入万亿美元,我们却在这胡搞”
-
真急了!“白宫拟成立涉华关税应急工作组”
-
黄仁勋访华盼继续合作,特朗普回应
-
中国男子在TikTok“神评”美国关税,米尔斯海默秒答:赞同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
美国税局代理局长刚上任三天就被免,“贝森特抱怨他是马斯克的人”
-
特朗普也直说了:不行,就放弃
-
“中国深知‘广场协议’是致命的,特朗普别想了”
-
“中国稀土,关乎美国人生死”
-
美军高官着急:中国速度太快了,是美国3倍
-
德银:中国客户减持美债,转头买欧洲资产
-
美国对中国再下黑手,“黄仁勋道出最大担忧…”
-
跟特朗普谈,拿中国当筹码?英财相:蠢死了
-
加总理扬言:除了中美,还有其他人
-
美方将不再斡旋?梅德韦杰夫喊话欧盟:学着点
-
特朗普“先眨眼”:很多人催我,期待和中国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