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闾晓晨:走进英国中学后,才知道这是座“考试工厂”
关键字: BBCBBC纪录片中国学校中式教育我们的孩子够强吗考试工厂英国教育10月22日,正在英国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在致辞中,习主席提到今年8月曾引起巨大反响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称英国民众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对中式教学法的宣介,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
习主席没有提到的是,八年前BBC还拍过一部《中国学校》的纪录片,以安徽省一个小镇休宁为缩影,集中拍摄了当地一组家庭、老师、孩子们一个学年的生活。和《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一样,BBC在其中也是用尽各种剪辑方式,着重展现冲突而不是中式教育的全貌。
正如BBC等西方媒体想要展示的,他们常常把中国学校描述成“考试工厂”,然后配上震撼的成百上千人赴考场的照片,以此强化中国教育以考试为中心的形象。与之相对,我们对于西方教育则往往用“个性化”“轻松快乐”等来简单概括,而西方中小学中的考试则往往为我们所忽略。
笔者曾在英国从事比较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研究,获得伯明翰城市大学国际教育学硕士学位,今天就来讲讲英国式“考试工厂”。
BBC没有告诉观众的是,英国学校也是座“考试工厂”
英国中小学阶段林林总总的统考
英国小孩从五岁开始进入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般需在校学习十三年,所以常称为是一年级到十三年级。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教育考试制度相互之间又有较大差异,本文所探讨的主要是英格兰的中小学教育(后文所有的英国均指英国的英格兰部分)。但即便在英格兰,教育制度中对公立学校各年级、阶段和学业水平的划分,其复杂程度也会让首次接触它的外国人崩溃。这里笔者就化繁为简,做一个粗略的介绍。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英国孩子都会进入公立中小学学习,当然拥有皇家授予的各种头衔的达官显贵或家境殷实人家的孩子则一般在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学习。
英国公立小学由六个年级构成,初中阶段为七年级到十一年级,十二和十三年级大致与国内的普通或职业高中相对应。根据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应学习知识的预期,英国又把5-18岁学生的教育分成了5个关键阶段(Key Stage):小学的1-2年级为第一阶段,3-6年级为第二阶段;中学阶段的第1-3年(七至九年级)为第三阶段;第4-5年为第四阶段;Sixth form college(与国内的普通或职业高中类似)的两年学习则为第五阶段。
英国学生在每个关键阶段的学习结束时,其学习情况都会被评估,这些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任课教师所主导的考试、考查等,例如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结束时的考试;另一类则是在第二、四、五阶段结束时所进行的全国性标准化评价考试,以下简称统考,而这三次统考基本与国内的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分别对应。
英国统考的分量对于学生、家长和学校用举足轻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GCSE和A-level考试的成绩更是攸关学生的前途。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相当于国内的中考,考试科目由学生自己选择,但英语和数学是必选,大多数学生一般参加至少8门左右的GCSE科目考试。GCSE考试后,学生升入sixth form college学习两年,参加普通高等证书(A-level)各科目或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科目的考试。
当然由于执政党轮换等原因,英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也经常会因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例如,由于本届保守党政府削减公共开支,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也相应削减,不少sixth form college所教授的A-level科目已从四门削减为三门。
英式升学压力
英国sixth form college和大学的招生,一般都是学生自己填写申请表,提交各种申请材料,但名牌学校对申请者的资格一般都有严格要求,而GCSE和A-level成绩便是这其中的硬门槛。
由于英国公立学校的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短(一般上午八点四十左右到校,下午三点多放学),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较低,加上与私立学校在师资质量和教学设施上的差距,公立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其他方面的素质往往都不能与私立学校相提并论。英国的名牌大学在录取新生时,不但要看你申请表上的GCSE和A-level成绩,还会看你的“出身”——来自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因此,即便在同等成绩之下,私立学校的学生也更受大学青睐,他们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几率比公立学校的学生要高出许多。对于就读公立学校的社会底层民众的子女来说,要进入名牌大学学习,无疑比那些富家子弟又多了一道门槛,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据《卫报》报道,英国仅有7%的学生在私立学校接受教育,但牛津和剑桥(Oxbridge)所录取的新生中却有40%左右是来自这类私立学校。
英国本土白人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上与东亚国家的父母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期望高,在子女的教育上,从督促孩子学习、陪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到把孩子送往各类托管和补习班都是司空见惯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多英国家庭在所谓“轻松学习、玩乐中成长”的理念下把未来交给懵懂的孩子自己去把握,把教育则完全丢给了学校。当然,英国社会上层可以把孩子送往学费高昂的私立寄宿制学校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但底层工薪家庭出生的孩子则只能接受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立教育。近几年由于英格兰大学学费的飙涨,很多底层工薪家庭已无力承受高昂的学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打压了部分社会底层家庭对教育的重视。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0“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185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1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