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怀印:为什么不能只用GDP来衡量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四、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何缓慢
再来看看集体化时代农业生产的情形。
林毅夫等认为,农业具有“生存空间分散性高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从而使得“劳动监督极为困难”,还称,“农业的这一特征迫使人民公社体系中的管理者选择较低程度的监督;而没有严格的劳动监督,就不能对劳动者的努力做出准确的度量,劳动者也就得不到与其付出的劳动相对应的报酬。事实上,生产队为每一个年龄相仿、性别相同的劳动者制定了相同的工分标准(工资率),因而劳动报酬与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态度和效果完全脱节。……那些不努力劳动甚至偷懒的人,为集体带来的产品损失也是在全体劳动者之间平均摊。这就造成集体农业生产中劳动激励不足,搭便车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这里同样有几点需要辨明。其一,生产队里所实行的工分制,并非新古典派所想象的“一刀切”,而是分为计件工分和计时工分,事实上对劳动者有足够的激励。在计件工分制下,社员个人或小组每天的工分多寡跟当天所完成的工作量直接挂钩。对于无法按个人或小组计件的农活,则采用个人或小组计时的办法。无论哪种方式,社员多劳多得。为了养家糊口,多赚工分,不得不起早摸黑,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因此,对绝大多数社员来说,集体生产劳动的最大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搭便车”的问题,而是太苦、太累的问题。
其二,社员是否因为集体劳动监督不易,导致无法准确计工?其实,计工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是个问题,无论计件、计时,生产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大多简便易行,社员对工分的计算方式本身,与干部之间并没有太多争执。
其三,社员在干活时是否偷懒,集体劳动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后来为改革制造舆论时所描绘的“出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的现象,要看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新近对各地村民的访谈和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人们对工分的现金值预期较低,而生产队干部管理不得力的地方,的确普遍存在人心涣散,“出工不出力”的问题。但同样重要的事实是,在不存在集体劳动之外的就业机会,生产队的粮食和现金分配构成社员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生产队的规模较小,集体经营的好坏与社员家庭的生计紧密相连的条件下,社员在作为一个团体进行劳动时,干活拖拉,草率,不负责任,乃至公开偷奸耍滑的现象,其实并不多见。这不仅是因为,在每天收工之际,干部需要在验工之后方可给每位社员记工,而且在小组干活之时,社员之间相互盯看,做得太慢太差,会影响整体进度和相应的工分报酬。每位社员,特别是年轻人,还需要顾及自己在乡亲们面前的面子和在邻里间的声誉。村民们往往把一个人的劳动技能和态度,跟此人的人品和能力挂钩,这在血缘或邻里关系比较紧密的生产队尤为如此。
因此,影响生产队社员的劳动投入和劳动态度的,有制度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多重因素,绝非新古典派所想象的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由于“激励不足”而普遍搭便车那么简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工业部门在毛泽东时代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十分缓慢,1952年至1978年,仅从461亿元增长到1397亿元,平均年增4.35%,而农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至1978年,依然只有133元。当然,这些数字本身,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在毛泽东时代的真实情况。全面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寿命的大幅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普及,社队企业的兴起,等等,都是上述数字所无法反映的。但是,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之际,全国大多数地方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大庆油田钻井第二大队大队长王进喜(左二)和工人们一起钻井(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雪印 摄
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集体制度本身,一直处在探索、变化之中,尤其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经历了从互助组和初级社到高级社、人民公社的急剧转变,直至1962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之后,才基本稳定下来。以生产队(平均规模为30个农户)为基本核算单位,同时允许所有农户保留一块“自留地”,事实上是农村集体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往后退则必然是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即从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承包。对毛泽东时代的领导人来说,这意味着集体化的失败,在意识形态上是不允许的。而农户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生产积极性,高于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已经为1979年以后农村改革的实践所证明。
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的农业发展战略。在无法依赖外来资本和技术的条件下,中国工业化的早期起步,主要依靠农业部门的输血,也就是将农业部门在满足农村人口最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的剩余资源,尽最大可能地转移到工业部门,作为原始积累,用于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张。转移的办法,主要是靠农业税和统购统销。通过这两种渠道转移的农业剩余,在1953年—1984年期间,可能达到4200多亿元,甚至6000亿元。以江苏秦村某生产队为例,这里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农业税和统购统销的剪刀差转移给国家的生产队集体收入,每年平均达到11800元,每年人均45元左右(或户均225元)。如果这些资源没有被转移,而是用来改进农民生存条件,或者用于投资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结果会大不相同(当地村民在70年代盖三间砖瓦房的费用在350元至400元;户均225元相当于砖瓦房一半以上的价值;人均45元相当于60斤猪肉。11800元则可为生产队购买7台拖拉机,或15台水泵,或25台脱粒机,或42000公斤化肥)。
这并不是说,毛泽东时代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并不重视。恰恰相反,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现代改造力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不过,投入的办法并不是自上而下依靠国家,而是完全依赖农业集体组织(也就是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由后者来负担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其他所有公共项目的投入。这反过来进一步挤压了用于农户分配的集体收入,使得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为缓慢。
- 原标题:李怀印|历史地认识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比较优势”论者商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日本二战航母“赤城”“加贺”号残骸被确认
2019-10-22 10:27 -
4K修复版《开国大典》10月18日全国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国电影 -
反击“中国人种西来说”,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关于这支军队的史料甚少,但英雄与牺牲的故事动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沈阳首次公布“日军制造平顶山惨案”历史档案
2019-09-19 07:42 国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放预约参观,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
这位“老地下党”,94岁才恢复党员身份
2019-07-01 22:01 -
扒一扒炎黄传说背后的上古史实
2019-06-12 10:50 考古 -
余则成已经牺牲!
2019-06-11 22:49 -
升温10度曾灭绝95%的物种,我们在十字路口上
2019-06-11 08:00 -
前方高甜!七旬奶奶抽血 老伴这个动作羡煞网友
2019-06-03 13:46 暖心闻 -
《切尔诺贝利》热播,中国女生走进了真实的辐射无人区…
2019-06-02 14:10 -
“我是毒贩!”姐姐收到弟弟一段骇人视频,真相更可怕
2019-05-30 10:38 禁毒战争 -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丨那些激荡人心的“第一”
2019-05-24 11:16 上海新高度 -
揭秘“解放军露宿街头”照片拍摄始末
2019-05-22 18:57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种,那何不一起谈谈欧罗巴人种和日耳曼人种?
2019-05-08 08:23 70年对话5000年 -
青春的颜色,叫奋斗!
2019-05-03 11:54 新时代之声 -
西藏考古大发现:发现青藏高原首个史前人类洞穴
2019-04-20 15:04 考古 -
在菲律宾发现新的古人类物种
2019-04-12 16:42 考古 -
侵华日军细菌战又添新罪证!
2019-03-25 19:19
相关推荐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