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域可燃冰试开采成功 观网读者道出了一个担忧
关键字: 可燃冰开采中国可燃冰海域试开采可燃冰成功南海可燃冰中国试开采可燃冰除了成本问题以外,在地调局工作的读者更是强调了商业开采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实现连续稳定的产气。
仓井红领巾解读看国家多大力度支持吧,作为地调局工作人员(底层喽啰),对这个项目也有些了解,项目体量很大,貌似是几亿十几亿的规模,目的呢就是连续产气7天,就像李金发说的那样,达到七天计算成功,因为目前国际上产气时间最长的是日本6天,据说之后就会出现钻孔垮塌等问题,咱们只要达到七天就可以说是国际领先了。所以这个东西目前还是无法实用的,主要是成本太高,而且固井技术还达不到,无法长期产业化生产。另外根据这几年地调局领导思路和套路来说,希望别是一锤子买卖或者画大饼吧。看来可燃冰离商业化开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止如此,有同学更关心开采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甲烷泄露。
130weiphone解读文章能否说一下这种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平台如何防止发生天然气泄漏啊,如果真的发生天然气泄漏,那么多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直接可以地球给烤焦了毕竟地震都可以撕裂海底沉积物使储藏的甲烷泄露,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挪威北极圈大学的研究人员甚至将百慕大三角之谜归结于此。2016年,他们在百慕大三角附近的巴伦支海海底发现了多个巨大的坑穴,因此推测可能是海底地震活动造成甲烷泄露,引发海底爆炸,最终波及经过的船只及飞机。
不过有同学表示工业开采和地震仍有不同,泄露的甲烷可以溶解在海水里,并不会那么容易造成大量泄漏。
dollar0411解读问题是大量的甲烷溢出之后,所处的位置就是可燃冰的生成区域,相当一部分就会直接重新花合成可燃冰,剩下的也会和海水发生作用,要通过1200米的海水进入空气的难度也不小。不止甲烷泄露,海底地质结构同样也是可燃冰开采面临的一道难题。
小小的锥子解读确实很担心这个,海底水合物的化学结构非常不稳定,长期开采可能导致海底地质滑坡或者地质结构变化,这种危险的研究还不充分。
一旦出现可燃冰泄露,对环境的威胁实在太大,甚至可能引起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变。
关于我们解读海水对甲烷有一定溶解度,溶解度会随着深度增加。在一定深度,甲烷会重新结晶生成可燃冰。水体里的甲烷还能被微生物降解。万一可燃冰真的大量泄露,大多数的甲烷会被氧化。
但是甲烷氧化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会造成海水大规模缺氧,二氧化碳又会让海水酸化,海洋生态肯定会受到破坏。
现阶段开采技术还面临着海底气藏开采出砂的问题。之后造成的海床垮塌问题也很危险。
可燃冰开采前路漫漫。不过页岩气美国也搞了有几十年,中国不急。同学们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中国能源问题专家胡文瑞在发表的题为《可燃冰:灼灼其华待有时》文章中指出,开发和利用可燃冰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可燃冰与温室效应有着密切联系;因海底可燃冰分解而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是海底滑坡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向海洋排放大量甲烷气体,将会破坏海洋中的生态平衡。
从勘探,到试开采,再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开发,我们仍在路上。观察者网和读者一起等待着实现安全开发的清洁能源所能带来的未来。对于可燃冰开采,读者还有什么高见?评论区等着你哦。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可燃冰海域试开采成功 观网读者在担心什么?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张雅琦
-
“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评论 255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评论 212“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评论 126“不如申请成中国一省” ,德国锂企竟如此激将欧盟 评论 126最新闻 Hot
-
“即使特朗普下台,美国政策也不会变,中日韩要合作”
-
“船到桥头自然直”,印外长回应美议员
-
俄海军副总司令阵亡
-
“在越南的中国制造商松了一口气”
-
他倒戈后就躲起来了,电话都不接,同僚评价:聪明
-
“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出口禁令”
-
“印军将全面排查中国产零部件”
-
美国和盟友闹掰?“本质没变,中国需高度警惕”
-
斯塔默不吱声,英财相当场落泪,“哭崩”市场
-
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
莫迪表态:金砖是重要平台
-
“还想阻挠大陆武统?美国太晚了”
-
受贿数额特别巨大,齐同生被提起公诉
-
“美国占一半,中国分四成,欧洲...”
-
李在明最新涉华表态
-
叫完“爸爸”又被白宫整活,北约秘书长:惊喜且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