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纪录片《两岸家书》主创:台湾人忘记了自己爷爷的离别之苦,但血脉能轻易被舍弃吗?
最后更新: 2024-10-17 08:15:19编者按:10月9日起六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在CCTV9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以“家书”这一载体徐徐展开了一部三百年的台湾历史,从清朝时期大陆居民渡海开发定居台湾,到日本侵略者占据台湾时期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家国情怀,再到1949年以来因为时代洪流被迫分隔两地的离愁与重逢……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中华血脉、两岸一家”的情感牵绊传递到两岸观众中。
从7月18日上线以来,《两岸家书》已经在全网收获了1.4亿的传播量。在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视频网站BiliBili上线后,据统计评论区有10%以上的评论来自中国台湾IP。
纪录片《两岸家书》片头
“血缘相亲是任何东西都断绝不了的,不是某一个政党说不想让你往来,就不能往来,这是大势所趋”,当下台湾地区75岁以上的人口有156万人,然而“对于新一代的台湾年轻人来说,他们已经渐渐忘记了祖先在哪里,忘记了自己的爷爷曾经忍受思念的滋味和离别的痛苦”。
观察者网和《两岸家书》的总导演洪雷和联合总导演张钊维进行了交流,请两位创作者深入聊了聊“两岸家书”背后的感人瞬间和希冀。
【整理/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洪导您好,《两岸家书》这部纪录片一经播出,在两岸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横跨300年的台湾历史,最初您和您的同事们为什么会选择“家书”这个切入点呢?又是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浩如烟海的家书的?
洪雷:我们的初衷当然是希望能拍一部展示台湾近代发展史的纪录片,但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是很难拍的,因为过去的人和事往往都不在了。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福建省的闽台缘博物馆,那里正在做一个“两岸家书展”,当我看完几封陈列的家书,立刻就被深深打动了,虽然这些书信讲的都是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事情,但是这些普通人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细腻、真挚而又强烈充满力量的表达,所以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载体,来表现台湾所经历的300年风云变幻。
之后我们用两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调研,走遍了全国有书信展的博物馆,也充分利用了福建省对“迁台记忆”的档案整理成果,再就是口口相传去找身边的朋友,穷尽一切办法,用时间换取我们对书信数量和质量的掌握。
位于福建省的闽台缘博物馆
但当我们要把这些书信汇编成集的时候,发现问题来了,我们应该从哪里说起呢?曾经我也想过要把最有戏剧性的故事放在开头,但后来我还是发现所有的家书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脱离了时代背景我们无法连贯地体会那种思念。所以我们还是选择从300年前台湾所经历的闽越移民开发讲起,开启这段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历史。
观察者网:在整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时代潮流的汹涌澎湃,但另一方面,“家书”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又是比较陌生的东西,可能很多人从未写过,也从未读过家书,《两岸家书》如何迅速把年轻观众代入剧情,代入历史,让大家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快节奏的时代进入“家书”给我们营造的情感状态?
洪雷:我们找到的第一个方法是讲情感,因为时空会变化,但是人的精神世界,比如亲情、爱情、友情这样的情感300年前和现在的差别不会太大。比如说第一个故事,清朝人张士箱因为“冒籍”丢掉身份来到台湾重新开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异地高考-重新上岸-家族逆袭”的故事;
第二个方法是我们选取一个家族、一个人命运具有象征意味的重要瞬间。比如第二集的开头,我们选取了历史学家连横在1937年客居女儿家,每天带着外孙女林文月到虹口公园散步的瞬间,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为什么会选取这个瞬间?因为此时是他写完《台湾通史》,而台湾被日本割去回归无期,而日寇铁蹄又侵犯中国大陆,他流落他乡,这是他最郁郁不得志、最彷徨的时候,和外孙女每天半小时的散步是他此时难得的慰藉。
连横纪念馆中的连横塑像 浙江新闻
有时候,一个让人感动和震撼的瞬间会自己跳到你面前。比如最后一集中,“灵魂摆渡人”高秉涵带着同乡桑顺良的临终托付,带着桑顺良的骨灰和书信去往大陆,交给自己年少时的未婚妻肖娟娟,而一直孑然一身等待未婚夫的肖娟娟最后身穿红色礼服,抱着桑顺良的骨灰入了洞房,几个月后也无疾而终,亲人们遵照遗愿,将桑顺良与肖娟娟两人合葬……也许很多人已经通过文字看过这个感人的故事,但通过我们的镜头,看到等待半个世纪、让桑顺良朝思暮想的肖娟娟已经成为一个白发苍苍、形容干枯的老妇人形象时,给我们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高秉涵终于替去世的桑顺良找到了早已白发苍苍的爱人肖娟娟
这样普通人之间让人动容的情感还有老兵王德耀和新婚妻子刘谷香离别36年再次相聚的故事,在当时的背景下,两岸分隔无法见面,但又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王德耀寄出的233封总计500多万字的情书始终没能寄到刘谷香手中,但是爱情迸发出的强大力量让王德耀选择抛弃一切。
我们在片中没有点明的是,实际上王德耀为了见面是从台湾偷渡回来的——他先要变卖家产,然后放弃自己作为退伍军人的一切身份和退休待遇,以一个普通厨师的身份参加旅行团,先到泰国再去香港,然后在香港脱团,经过精心的准备、破釜沉舟才辗转回到祖国大陆,与刘谷香重聚。这一切都是非常极致的,通过这些瞬间,观众能够被深深地触动,感受到时代给两岸同胞带来的那种伤痛。
观察者网:张钊维导演您好,您曾经说过《两岸家书》这部纪录片的目标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让祖先活过来,给子孙一份礼物,以及向世界发声。您是如何理解这三个目标的?
张钊维: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做和历史题材有关的纪录片,我一直在问自己:历史对于普通人来说究竟是什么?如果历史仅仅是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献的记载或者教科书上的内容,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历史就消失了。对于一个做纪录片的人来说,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档案馆里的历史能够活起来,这也是我的一个信念。
而对于中国人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今天我们能够为祖先做的,不仅仅是祭祖的仪式,我们还想知道他们是谁?有什么样的性格,经历和爱恨情仇?而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方式。比如第一集的主人公,清朝人张士箱。他为什么去台湾——“以冒籍见扣”——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字去揣测他的动机,他的心境,甚至可以想象他当时沮丧失落的表情。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历史资料、包括他晚年的画像,用动画的手法来重现这位祖先的样子,让我们这些后代对于历史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还能活生生地感受到祖先的呼吸和温度。
福建泉州张士箱祖籍的张氏宗祠 《两岸家书》视频截图
至于向世界发声,我认为就更加重要了,我们会把这部影片翻译成英文和其他世界语言,我们希望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情感是什么样子的。作为一个在大陆工作生活了很多年的台湾人,我感触尤其深。中国人的情感就是一种最“普世”的东西,跳过这些直接谈价值,就会把爱情、亲情、血脉统统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全世界观众都不能忽略的。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美国如何用“伏特台风”篡改证据抹黑中国?
2024-07-11 07:53 -
菲律宾是美国放在南海的“阳谋陷阱”,中国怎么破?
2024-06-28 07:51 破局美国陷阱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优缺点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观方车讯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3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19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3“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2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评论 137最新闻 Hot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