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光:比起改革高考制度,加强基础教育更迫切
——名校推出“慕课”背后的无奈
关键字: 高考高考制度高考改革高考制度改革慕课MOOCAP寒门子弟自主招生高考改革越深入,穷人利益越受损
之前提到,高考难度下降影响了重点大学对人才的选拔,而高考难度下降,实际上就是对社会舆论的回应。这种社会舆论,就是所谓的“寒门难出贵子”。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的研究:“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即便上大学,贫寒家庭的学生以进入军校、师范、农林及一些冷门专业为多。”也就是说由于贫富分化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家庭条件已经成为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因素,我国已经隐然出现了学生分数与家庭条件成正相关的统计现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并非高考黑幕、考试作弊等违法行为的发生,而是家庭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可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多少,进而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在过程基本公平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严重不公平。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李晓鹏也曾撰文指出,即使禁止富人依靠遗产、信托等手段向子女进行财富转移,且彻底杜绝权钱交易,富人仅仅依靠教育投入,也足以实现贫富分化的代际传递。
以笔者的家乡天津为例,天津市内六区有五所市级重点中学,在郊县则有一些“x县一中”这样的农村重点中学,每年高考的高分段考生主要从这两类学校中出现。如果数理化科目的中等难度题目多一点,市内五所学生就表现的更好一些;如果基础难度题目多一点,郊县重点的学生就表现的更好一些。城乡教育差距在高考的难度偏好上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试图靠降低考试难度来给予寒门子弟尤其是农门子弟更多机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措施造成的结果是与初衷背道而驰的。只要“重点大学招生规模没有变”和“寒门子弟相对不够优秀的现实没有变”两大基本前提存在,即使高考难度降低使得一部分寒门子弟被稀释进高分段群体,大学也还是要靠一定的手段将其再次筛除出去——这个手段就是自主招生。
高考越改,“寒门子弟”也许越难出头……
根据几年来自主招生运行的情况,笔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高考+自招”的招生模式中寒门子弟的劣势被放大了。举一个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名牌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环节中,来自河北省某超级中学的考生被问到如何看待当时一个重大国际事件对中国的影响,该考生哑口无言,最终被淘汰。同样来自该中学的另外几名考生也都是因为笔试高分而面试低分而无法获得加分。自主招生资格获取已经淘汰了几乎所有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笔试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又淘汰了一大批学校只教授高考大纲内知识的考生,到了面试环节,重点考察考生的课外知识面和语言交流能力。我相信读者都能想明白,对于寒门子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交流态度比在考试拿高分更难,甚至难得多。也就是说,高考难度的降低不仅没有给寒门子弟带来足够的好处,反而使其在新的选拔模式下离重点大学校门更远。
当然自主招生没能风光几年,便因民众反对声太大而被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整顿了一番。但高考难度下降的趋势没有变,高校筛选考生的需求也就自然不会变。而MOOCAP明确把考纲定在大学知识内,相比自招,寒门子弟面临的困难只会大不会小。
高考改革不应割肉补疮,而应统筹兼顾
基于我国的国情,高考改革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困境:不改革,农村及城市平民考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只会越来越低;改革,红利只会暂时存在,一两年之后高校拿出的应对措施又会使寒门子弟劣势更大。这还仅仅是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考量。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本来就充满被剥夺感和焦虑感,高考难度下降、英语社会化考试等改革手段有意照顾寒门子弟的目的愈发明显,会不会激怒中产阶级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出国留学日趋低龄化的今天,中产阶级子女大规模出走国外留学(且由于被“激怒”而有较强的移民倾向)无疑会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
综合以上情况,高考制度本身的改革应当暂缓实施,而应将重点放到加强基础教育上来,提高一般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平,从根本上缓解寒门子弟学习不好的问题。也可避免划分名额、强行降低高考难度等方式对中产阶级利益的直接损害,实现帕累托改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166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