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曾经的巨大劣势正变成优势?“李德仁是一种方法”
最后更新: 2024-08-23 20:47:51巴黎奥运期间,中国长光卫星官方账号po出的一张塞纳河卫星图,被眼尖的网友看出了很多重要细节,图片的高精度、高分辨率令人振奋,它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从天上对地球任意一个角落实时监测的能力。这意味着什么,毋庸赘言。
在中美战略博弈和竞争中,美国看得见,我们看不见,或者美国看得清,我们看不清,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不谦虚地说,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中国建立了完整的遥感观测体系,技术和能力的快速提升,正在让中国曾经的巨大劣势逐渐变成优势。
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85岁的李德仁院士,他不久前刚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故事,贯穿了中国遥感从无到有、由大到强的整个过程;“李德仁是一种方法”,见证了系统集成思维在科技领域的显著应用效果。
引子:偷看福建号的“鸽群”
今年5月2日,美国行星实验室(PlanetLabs)大名鼎鼎的“鸽群”星座,跑来围观中国第一艘超级航母“福建”舰在东海水域的试航。
Planet Labs“鸽群”卫星拍摄的“福建”舰于5月2日试航情景
在上海海事局提前预告5月1日至5月9日试航,并划定试航海域在长江口以东100公里左右的一个矩形区域的情况下,美国卫星交出这样的成绩单,只能说勉强及格。
把咱的航母拍得这么小,啥也看不清,这也没办法,因为“鸽群”的视力太差了。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看中国长光卫星“吉林一号”的照片。
8月11日,长光卫星官方账号发布文章,po出一张7月29日的塞纳河卫星图。
然后翻了翻小本本,发现2021年9月和2022年3月,塞纳河的COD(与粪污排放强相关的水质参数)监测浓度确实曾经严重超标。
至于奥运期间,塞纳河水质到底怎样,长光卫星采取了“看破不说破”的态度。
虽然多少让人觉得到嘴不到肚吧,但是,很快有善于帧察的网友,关注到新闻背景中的细节。
“目前星座在轨卫星108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至37次重访”。
“相当于30分钟就有一颗卫星从上面经过。现在是108颗,以后300颗的话,就是5分钟能重访一次。这就跟在天上实时监测整个地球差不多了。”
“航母最高航速50km每小时,能开出去36km,也就是说如果重访图片宽度72km,航母就开不出图外。”
不得不为观网网友们的专业度和敏感性点赞。
“吉林一号”2020年拍摄美军诺福克海军基地的照片
卫星遥感,简单来说,就是用卫星来看地球上的东西。
理想状态当然是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看,在3.6万公里的高空,一动不动,尽收眼底,想看哪看那。
但问题是,实在太高了,眼神没那么好,中国的高分四号的分辨率能做到可见光50米,中波红外谱段400米,已经是全球领先的水平,勉强可以看到航母和大型邮轮的轮廓吧。
怎么办呢?离得近就看得清了嘛。
于是,低轨遥感卫星就流行起来,在目前所有商业遥感卫星中,近地轨道(LEO)遥感卫星共1197颗,占比达到94.70%。
低轨虽然看得清,但是看得近,飞得快,地球那么大,没办法随时随地想看啥就看啥。怎么办?那就通过多星组网的方式,通过接力来实现特定地区更高的重访周期,这是“时间分辨率”的概念。
“鸽群”虽然视力不怎么样,却是目前蓝星上时间分辨率最高的遥感星座,规模一般维持在230多颗,它的理念是消耗,低成本,牺牲部分性能,以量取胜,单星重量只有5公斤,寿命在6个月到3年。8月17号猎鹰9号的发射,刚刚又补了36颗。
“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认为,“鸽群”是美国通过“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计划”在南海膈应我们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但是现在,中国在这个方面的快速追赶,已经让“鸽群”越来越暗淡。
微纳星空“泰景四号”合成孔径雷达拍摄的美国航母
首先是前面提到的中国长光卫星“吉林一号”星座,在分辨率上最高达到0.5米,视力远超“鸽群”;数量上也在迅速追赶,目前有108颗,计划到今年年底达到138颗,明年底要达到300颗;重量与成本上,早期单星可达420公斤,目前的高分06系列降到22公斤,单星成本从早期每颗千万元级降到目前的百万元级,分辨率仍然达到0.75米,堪称“性价比之王”。
另一方面,也有中国公司在做极致“白菜化”,北京商业航天公司“零重力空间”的"灵鹊"星座,明确号称对标“鸽群”,其分辨率是4米级别,重量最低做到了单星7.3公斤,计划在2025年完成132颗灵鹊一号、30颗灵鹊二号和4颗灵鹊三号卫星的组网。
截止2023年5月的数据显示,拥有商业遥感卫星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共有504颗;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共有346颗,美国与中国的遥感卫星数量占全球的比重接近七成,与身后的其他国家都已拉开距离。
当然,“鸽群”不是美国航天遥感力量的全部,遥感,也不是航天的全部,中美航天对比的整体态势是什么?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但在那之前,我们想先提一位老人。
“李德仁是一种方法”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85岁的李德仁院士凭借在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获此殊荣。
作为国际著名的测绘遥感学家,他在近40年的科研生涯中,致力于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此前,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已经6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遥感从无到有、由大到强奋斗了大半生。
在李德仁的学生时代,他的起点就是不同凡响的。
把时钟拨回1957年,时年18岁的李德仁考取武汉测绘学院,课余阅读大量的测量与制图的书刊之后,善于思考的李德仁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为了解惑,也为了辨明是非,1958年,他写了4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对苏联和加拿大两位教授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
这些文章辗转来到王之卓院士手中,他是当时学院的副院长,是公认的学术专家和权威,他看到文章兴奋不已,拿着文章一一圈点,把李德仁叫到自己家中,告诉他,他的质疑是对的,他的原理思想也很好,只是,当时实现思想的硬件条件现在还不具备。
敢质疑,只唯实的精神,是李德仁在学术和科研生涯起点就打下的一块基石。
1982年,经王之卓先生介绍,李德仁前往当时全世界航测理论最先进的西德留学,师从世界摄影测量领域领军人物之一,阿克曼教授,在德国波恩大学进修期间,他首创了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这一方法被测量学界称为“李德仁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类型的误差,包括粗差(明显错误的测量值)、系统误差(由于测量系统本身的问题导致的误差)以及偶然误差(随机发生的小误差)。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不知道哪些数据存在问题的情况下,逐步识别并纠正这些错误,从而从海量的测量数据中提取出精确的地理信息。
随后,他去到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又把具体的“李德仁方法”进一步上升为理论框架,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
这里,让我们花一点时间,尝试通俗地理解一下“李德仁方法”:
想象你正在努力组装一幅大型拼图,这个拼图有成千上万片,代表着从卫星或飞机拍摄的大量测量数据。你的任务是把这些拼图准确地拼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地球表面图像。但是问题来了:有些拼图片可能本来就是完全错的(这就是“粗差”),有些可能因为生产过程中的小问题而稍微变形(这就是“系统误差”),还有一些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稍微偏离了正确位置(这就是“偶然误差”)。
现在,你要在不知道哪些拼图片有问题的情况下,找出并纠正这些错误,同时还要尽可能准确地完成拼图。这就是当时全球测量学家们长期面临的难题。
“李德仁方法”通过计算机,一步步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它会概略地看一遍所有的拼图片,找出那些明显不对劲的部分(粗差检测)。然后,它会仔细检查每一片拼图,看看是否有轻微的变形或系统性的偏差(系统误差识别)。接着,它会考虑到所有拼图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法计算出每一片应该放在哪里(最优估计)。最后,它会反复进行这个过程,每次都变得更精确,直到找到最佳的拼图方案。
“李德仁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同时处理这些不同类型的误差,而且可以在处理过程中不断提高精度。这就像是一个超级玩家,不仅能纠正拼图中的错误,还能在拼图过程中逐渐看清整幅图像的样子。
在现实世界中,它帮助科学家们从海量的测量数据中提取出精确的地理信息,为绘制精确的地图、监测地球变化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数据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李德仁方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理念,不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其重要性还在不断增加。
从哲学角度来看,“李德仁方法”与系统集成思维密切相关。
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思想贯穿“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一生,1954年,他写下《工程控制论》,将系统科学的方法应用于航天事业的实践。这种思维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认为系统内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李德仁方法”正是将测量学中的误差处理问题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综合考虑测量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最优估计,以实现对整个测量系统的精确重建。它体现了系统论中的整体优化和综合分析原则,通过迭代过程不断提高精度,最终达到对系统整体的最佳理解和描述。
系统集成思维,是贯穿李德仁整个科研生涯的一样法宝。
李德仁至今仍是斯图加特大学的一位传奇。6年博士课程,他想2年学完,解决测量学的百年难题的博士论文,他仅用一年零四个月就用德文完成,答辩成绩优异,并荣获1988年“汉莎航空测量奖”。
1985年2月,李德仁以优异成绩获得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央视新闻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远方 
-
富士康董事长:若印度产iPhone良率仅50%,早就撤了
2024-08-23 18:30 观网财经-科创 -
科大讯飞上半年营收增长19%,未来不会重金投算力
2024-08-23 18:14 观网财经-科创 -
AI时代,B站用户突然值钱了
2024-08-23 17:4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前7月中国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金额达1639亿,同比增长51.5%
2024-08-23 16:45 观网财经-科创 -
夏普堺工厂全面停产,日本电视面板生产彻底归零
2024-08-23 14:30 观网财经-海外 -
真裸眼3D,三星展示可向外拉伸25%的Micro LED屏
2024-08-23 11:06 观网财经-科创 -
小米单季营收889亿,卢伟冰称手机高端化使命在中国
2024-08-22 20:58 观网财经-科创 -
网易二季报:游戏营收201亿,增长6.9%
2024-08-22 20:4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抖音搜索APP上线,字节再加码搜索
2024-08-22 19:2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三星电子上半年中国销售额接近翻倍,主要是芯片
2024-08-22 18:21 观网财经-科创 -
最新全球Top100 AI应用榜单发布,字节、美图产品上榜
2024-08-22 17:5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解密同程旅行财报中的增长逻辑:短期深耕用户价值 长期驭好三驾马车
2024-08-22 17:10 -
14.8亿,杭州第一座万达广场被王健林摆上货架
2024-08-22 16:26 观网财经-房产 -
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同程旅行二季度营收创新高
2024-08-22 16: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快手可灵生成视频超千万,马斯克称AI娱乐产业正飞速变化
2024-08-22 16: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滴滴二季度GTV同比增长14.7%,国内国际业务单量创新高
2024-08-22 16: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苹果应用商店副总裁离职,团队将被一分为二
2024-08-22 16:10 观网财经-海外 -
“日本游戏机在中国陷入苦战”
2024-08-22 15:17 观网财经-科创 -
英伟达AI NPC的首秀,选了款国产游戏
2024-08-22 14:46 观网财经-科创 -
全球芯片代工市场:台积电份额62%排第一,中芯国际位列第三
2024-08-22 12:15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防长嘴硬,被最新公开的群聊原文“打脸”了
-
“美国人批评欧洲有道理,这不是侮辱”
-
被抗议后美方改行程,丹麦媒体:外交小胜
-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都拒绝了
-
“欧洲试图打破马斯克的星链霸权”
-
美国盟友都三缄其口,“五眼联盟”里有人跳出来了
-
算盘珠子崩一脸:跟中国争,得搞国有化
-
阻止中国采矿,美议员张嘴就来…
-
荷兰大臣劝民众“买中国货前三思”,结果…
-
西方媒体急跳脚:埃尔多安拿捏欧美软肋,没人管得住他
-
无罪!李在明可以竞选韩国总统了
-
华尔兹急眼:我全责,但他是败类
-
特朗普拟对中国下“毒计”,美国农民“被吓傻了”
-
又打压!美方扬言就是要“遏华”
-
这也能扯上中国?
-
“本国优先”?印尼前外长:各国政府要说服自己的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