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亭:有一种撤退叫胜利,看大片《敦刻尔克》与历史真实差多少
关键字: 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影评敦刻尔克大撤退诺兰敦刻尔克真实历史敦刻尔克希特勒敦刻尔克希特勒为何叫停装甲部队敦刻尔克bug【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光亭】
9月1日起,二战大片《敦刻尔克》开始在中国上映。在北美票房口碑和票房双飘红,让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众多军迷的关注。笔者也兴冲冲地赶去观看午夜的首映,最大的感受是影片对战争中人性的刻画超过了对战争的描述,看来擅长悬疑和碎片化叙述的诺兰在战争场面的把握上,还是比斯皮尔伯格要逊色一筹。
没有出现德军坦克
和其他所有二战题材影片最大的不同,《敦刻尔克》居然只有英法联军一方的士兵,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德军士兵(飞行员除外),就连影片开头,主人公在敦刻尔克小镇街头遭到德军袭击,也全是只有枪声,而没有出现德军士兵。至于在二战时期最令对手恐惧的德军装甲部队更是毫无踪迹,整部影片就根本没出现过一辆德军坦克!
德军闪击战的矛头装甲部队在影片根本没有出现,图片来源:作者收集,下同
有些人肯定会觉得没有问题啊,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就是因为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愚蠢决定才让英法联军得以逃出生天的吗?其实,这是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认识上最大的误区。
希特勒是在5月24日下达这个命令的,之所以他会下达这个被众多军事历史学家大为诟病的愚蠢命令,原因很多。政治上,为了配合与英国的媾和,适当放缓一下军事压力;地形上,敦刻尔克地区水网纵横,遍布沼泽,并不利于装甲部队的行动;军事上,5月22日英军两个装甲旅的反击也给德军装甲部队造成了一定损失,所以希特勒也不想让装甲部队和困兽犹斗的英法联军再交锋,从而影响以后的作战,加上装甲部队本身就已经因为连续作战多日而疲惫不堪,也确实需要休整,何况空军总司令戈林也保证空军足以完成消灭被围英法联军的任务。
综合这些因素,希特勒的这个命令也不是莫名其妙毫无道理。更重要的是,仅仅在三天后的5月27日,希特勒就命令装甲部队恢复进攻了,真正暂停进攻也不过才区区三天而已。而英军的撤退是从5月26日晚才正式开始,在整个撤退的九天时间里,德军装甲部队其实都在进攻,是英法联军的后卫拼死苦战才阻滞了德军的前进脚步,直到6月4日德军装甲部队才占领敦刻尔克。
夸大了德军潜艇的威胁
影片中对于德军潜艇的攻击着墨较多,主人公好不容易上了一艘船撤回英国,航行途中就遭到了德军潜艇的鱼雷攻击而沉没。另一位配角也是因为所乘坐的船只被德军潜艇击沉,被前往敦刻尔克救援的小游艇“月光石”号救起,就死活不愿再去敦刻尔克,以至于把游艇上17岁的志愿者乔治都失手打死了。但实际上,在敦刻尔克撤退中,德国海军确实有出动鱼雷艇和潜艇攻击英军用来撤退的船只,但规模很小,也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主要因为英国海军实力强大,英吉利海峡本来就是英国海军严防死守的禁区,在60海里的航线上有八百多艘各种船只在航线,船只密度极大,鱼雷艇和潜艇很容易被发现,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没能干掉英国运输船反倒自己被击沉了。
运送撤退英军的船队,事实上德军潜艇的袭击微不足道
而且1940年5月,德军潜艇的实力还远没有后来这么强大,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部署到了大西洋,能再派到英吉利海峡的潜艇数量极其有限,对英军船只根本无法构成什么威胁。
至于像影片中那样,潜艇在水下发射鱼雷的情况,其实在实战中并不多见。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二战初期德军潜艇的标准战术是夜间水面攻击,因为当时潜艇水面航速要大大高于水下航速,如果潜艇采取水下航行很可能追不上目标,所以通常潜艇只有在躲避反潜舰艇的攻击时才会进行水下航行。而且潜艇夜间水面航行时,由于舰桥较小,是很难被发现的,因此德军潜艇才会将夜间水面攻击作为标准战术。
另外由于潜艇携带鱼雷数量有限,一般只有对较大价值的目标才会使用鱼雷,对于普通目标更多时候是使用甲板炮轰击。毕竟对于没有装甲防护的普通运输船,潜艇100毫米甲板炮的威力是绰绰有余了。
一直要到战争后期,盟军舰艇上开始大量装备雷达,夜间探测能力大幅提高,潜艇再要进行夜间水面航行和攻击,被发现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德军被迫改为水下攻击,并开始研制通气管潜艇,以增加水下航行的持久时间。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72“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54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01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15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8最新闻 Hot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