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柏、玛雅:中国高铁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大智慧
关键字: 高铁一带一路陆权海权战略对冲高铁出口新型大国关系APEC零和思维中国崛起中国应该帮助俄罗斯走出零和思维
玛雅:唇亡齿寒。以中国和俄罗斯现在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俄罗斯有难,中国如何出手相助,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高柏:的确。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把之前两国已经建立的貌似很强的战略互信毁掉。到西方这次经济制裁加码之前,国际媒体一直认为,中俄合作令西方束手无策。现在西方国家选择严惩俄罗斯,看中俄的关系到底有多坚固,这毋宁说是对中国的重大考验。中国该怎么办?如果不出手,在这个紧急关头中俄关系不堪一击,那俄罗斯很容易就会在机会合适的时候来个180度大转向,与西方联手。如果是那样的话,倒不如没有过去这两年的中俄战略接近。
但是为了援助俄罗斯使自己在经济上完全陷进去,或者破坏掉与美国关系的平衡,也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特别拿捏。
玛雅:王毅外长在“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中俄关系不受国际风云的影响,也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中俄务实合作是因为互有需要,秉持的是互利双赢,而且有着巨大的内生动力和提升空间。
高柏: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目前可以说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何去何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命运,对中国也将有深刻的影响。我认为,中国在这个时候应该促进俄罗斯转变零和思维,走出困扰其几个世纪的内陆国家保守的思维定式,向海洋型思维转变。
玛雅:内陆型思维与海洋型思维有什么区别?
高柏:这是地缘经济学的一个观点。根据一国处理对外经济关系是开放还是保守,可以把它分为海洋型思维或内陆型思维。海洋国家受惠于温和的气候和适量的降雨,很容易与世界上其他被地理条件屏蔽的国家接触。这些国家通常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通过移民带来种族、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多样性。它们更易于参与国际分工。与之相反,内陆国家通常有严酷的气候条件。由于山脉、沙漠和高原的阻碍,内陆国家通常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接触较少。历史上,这些国家的经济更呈现自给自足的形态。由于相对缺少新思想的影响,其思维也倾向于封闭和保守。
俄罗斯、印度以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属于典型的内陆型思维。这种思维占主导的国家更容易接受计划经济,不愿意参与国际分工,把对外经济联系看作是对本国的威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在经济方面从内陆型思维彻底转变为海洋型思维。中国开始深度参与全球生产体系,积极吸引外资和开放国内市场,迅速地从单纯的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部贸易和企业内部贸易发展。印度虽然早已经参与国际分工,但是在对待外资上仍然十分保守。俄罗斯就更不用说了。
判断一个开放经济是否还保留着内陆型思维,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对外贸易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还是以企业内部贸易为主。虽然中国和俄罗斯、印度都参加对外贸易,但这三个国家与他国合作的意愿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大规模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方式,俄罗斯则是以卖能源和武器为主,印度是以卖最终产品为主。
玛雅:对中国来说,帮助俄罗斯转变思维有何意义?
高柏:意义太大了。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目前俄罗斯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是西方制裁带来的资本外流,更严重的中长期问题是人口下降,而中国却拥有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俄罗斯地大物博,双方的优势如果结合起来,将会给两国都带来诸多的经济发展机会。但前提是俄罗斯要转变思维,从一种双赢的视角来看问题。
迄今为止,俄罗斯在中亚国家力推欧亚关税同盟,主要着眼点是把外国产品,尤其是中国产品挡在门外,把中亚市场留给相对发达的俄国产品。在这种思路的主导下,其他国家的经济很难发展。靠近欧洲的前苏联国家都希望加入欧盟,至少老百姓可以去欧盟打工。乌克兰危机和西方的经济制裁,也许能迫使俄罗斯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俄罗斯应该认识到,依靠欧亚关税同盟是无法解决它自身和周边国家的根本问题的。尤其它现在要实行“向东看”的政策,如果不在这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它将面临重要障碍。
现在回过头看,普京2000年上台后出现的所谓“俄罗斯复兴”根本不是内生性的复兴,而完全受惠于当时的国际市场。一方面,中国加入WTO后,每年出口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长,以世界工厂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带动了全球能源市场。另一方面,美联储为了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刺激经济增长,用提供流动性的方法吹出一个房地产泡沫。在这种全球经济大好的形势下,俄罗斯靠卖石油赚了钱,政府有了钱就可以重新加强国防和干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的新产业,或者是经过改造变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旧产业几乎为零。
现在西方一制裁,石油卖不动了,卖出去也挣不着什么钱。别的东西更卖不出去,连进口替代都是个大问题。
普京说,西方制裁给俄罗斯提供了一个进行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话虽这么说,问题是往哪转?怎么转?尤其随着北冰洋解冻给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带来影响,俄罗斯更需要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北极地区面临与西方的竞争,俄罗斯需要中国这个战略后院。这完全符合其长期战略利益。
玛雅:中国在成为俄罗斯战略后院的同时,如何寻求自己的战略利益?
高柏:从战略利益而言,中国会长期坚持与俄罗斯合作,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将中俄合作关系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是默认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思维,回避进入中亚;还是推动其走出地缘政治思维,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我认为,中国应该说服俄罗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外国投资;帮助其认识到,单纯靠关税同盟来保护本国落后产业,长远来讲是行不通的。
与此同时,中国必须要为自己建立战略对冲。这种对冲就体现在加强上合组织的经济功能,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建立进一步的合作,特别是中吉乌铁路的建设。这样中国就有另外一条通往欧洲的大陆桥,从而为加强对海权的对冲再加一道保险。
玛雅:要让俄罗斯变地缘政治思维为地缘经济思维,具体需要做什么?
高柏:首先,中国要说服俄罗斯在北京-莫斯科高铁其境内部分使用国际标准的轨道,这样就避免了来回换轨的问题。中国还要引导俄罗斯认识到,你有横跨欧亚大陆的版图,只要参加到全球生产方式里来,参与国际贸易分工,跟别人合作,你的经济一定会发展,中俄经济之间的互补性也有无限的可能。俄罗斯有地,有资源,人的素质也比较高;中国有资本,有制造业,有市场,有人,中俄合作能干很多事。
中国目前需要国内研究俄罗斯的学者们不仅了解俄罗斯的立场,在中国国内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反映俄罗斯关切的利益,而且同时也能站在中国国家利益一边,提出能够说服俄罗斯的改革方案,促使其拥抱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目前西方的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经济已产生巨大的震撼,为俄罗斯真正的转型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新思想的力量可以对历史进程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中国崛起
玛雅:你在2011年文章中提出,中国高铁走出去,为欧亚大陆经济整合提供交通基础设施,这将是中国崛起的具体路径。为什么这么说?
高柏:这个问题,只要与美国如何主导世界体系进行一下比较就明白了。一般谈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领导地位,除了军事实力外,主要在三个方面——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它在各种国际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这三个方面是美国全球领导力的重要支柱。美国在二战后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领导大国,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国际机构——北约、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把世界资本主义大国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反映这些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向西开放和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也将在这三个方面帮助中国确立国际领导地位。现在,由于“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大战略,中国在这三个方面都已经开始取得进展。
玛雅:除了“高铁外交”以外,还有哪些突出进展?
高柏:首先,为了给高铁建设融资,中国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国际金融制度。包括金砖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绸之路基金等,以后还会建立更多,比如正在推进的上合组织银行。这些金融机构将成为亚太地区、欧亚大陆,以及非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流动性的重要提供者。
向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大国的标志。过去中国有了外汇储备全买了美国国债,如今中国把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为出口高铁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表明中国正在作为一个国际事务的领导者以自己希望的方式重新塑造世界经济的新版图。以对外投资的形式为世界经济直接提供流动性,大大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中国现在推动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必将为中国将来在国际金融体系里的地位,以及推动建立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为了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已经着眼于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制度建设。中俄之间的紧密合作,金砖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上合组织的强化和计划中的扩员,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的提出,中国和东盟贸易自由化第二阶段,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合作机制,等等,无一不是为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美国高盛集团2007年发布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预测:到2050年,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由当时世界前七大资本主义经济体组成的七国集团的成员国中,美国将是唯一一个仍然可以保住世界前七大经济体地位的国家。2050年世界前七大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
标签 一带一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773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64“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35“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40“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2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