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哲卿:“天河工程”、“空中南水北调”,没有听起来那么玄
关键字: 天河工程是什么?空中南水北调是什么?空中南水北调可能吗?天河工程对环境有破坏嘛天河工程环保问题上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了“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组会议,会上讨论了一个略带科幻色彩的话题:“跨区域空中调水”。原话是“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据报导,“天河工程”团队现在已经开展了云监测卫星及卫星星座初步论证、地面实施系统初步构想,针对云水资源监测需求完成了有效载荷需求分析及卫星初步方案,开展了采用火箭、导弹实现中远程人工降雨实施方案的研究。
又是卫星、又是星座、还有火箭和导弹,满屏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然而,在气象学老司机眼里,只看到“人工降雨”四个字。
对,这就是一个高端的“人工降雨”,只是选了一个合适的地点,把降雨客观上变成了跨流域调水。等我解释完这个过程,大家就能理解取一个好名字是多么重要。
“天河”在哪里?
在大气中低层(10公里以下)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可将其称为“天河”。通道的位置在哪里、通道内的水汽是否充沛,都是影响“天河工程”的关键。
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在“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上说道:“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域。本来大多涌向东南的水汽在这里要经过黄河流域和一部分内流区,如果能在水汽涌向东南长江流域之前就“拦截”下一部分,沿着黄河干支流送往北方,的确可以在不修建地面渠道的情况下达到“南水北调”的效果。
那么三江源高空的水汽输送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图说话。
衡量水汽输送大小的物理量是“水汽通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为了寻找天河,我们需要将空中各层的水汽通量计算出来再累加在一起。根据李生辰等人的研究, 1965-2004年的40年内,我国6-9月气候平均的 “天河”(整层水汽通量)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张整层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图,红色圈内是我国东南地区,黑色框内即是三江源区。图上的每一个格点都有一个小箭头,箭头的方向代表水汽输送的方向,长度代表水汽输送的大小。我们可以想象较粗的绿色箭头就是图中最大的“天河”,它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红色圈内,为我国东南地区,也就是长江、珠江流域带来了丰沛降雨。而三江源地区,其南边界恰好是大“天河”支流的末端(较细的绿色箭头),西部和北部边界虽然尽管量级很小,但也有水汽输入。
如果“天河工程”能够在人工干预天气的技术上,有效利用南边界甚至西、北边界的水汽输送,那么就“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增加降水25亿”。而在三江源北面的祁连山和柴达木地区,由于高空的水汽输送相对较少,“天河工程”预期可以实现的年增水分别在“2亿和1.2亿立方米”。这相对于黄河每年600多亿立方米的径流量,相对南水北调每年95亿的规划流量,已经相当不可忽视了。
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河”的位置和水量的大小,下一步就是分析如何取水降雨。
如何取“天河”水
向天取水的技术其实已经较为成熟。降雨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充足的水汽,另一个就是水汽凝聚成雨滴所必须的“凝结核”,目前人工增雨的方式就是增加凝结核。通常是以飞机或导弹为载体,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使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据报道,2013年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总面积达到30余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通过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42.91亿立方米,相当于300个西湖水体容量。所以“天河工程”要达到的增水目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尽管总量可以实现,但是在运作成本上仍然有改善空间。并不是每次增雨作业都能够成功,事实上,根据物质守恒,如果天上没有云和水汽,撒播再多的碘化银也变不出雨水。这也正是目前人工降雨的技术难点,需要在作业前对本地区上空云的发生发展、上游云的移速移向做出准确的预测,抓住有效作业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物资浪费。
可持续性和风险
尽管目前看来“天河工程”向天取水是可行的,但该工程是否就能一劳永逸了呢?
据研究统计,通过南边界进入三江源地区的水汽量近40年呈波动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每10年7.7×106kg/s,西边界水汽输入呈缓慢下降趋势,每10年减少4.7×106kg/s,北边界也呈减少趋势,幅度为每10年3.5×106kg/s。这样的趋势下,流入三江源地区的“天河水”是越来越少的。
然而,奇怪的是,三江源地区的水汽盈余不减反增:前10年(1965-1974年)净盈余46.4×106kg,后10年(1996-2005年)净盈余增加到56.1×106kg。实际上,总水汽量的增加是通过东边界的“节流”所得,每年自东边界水汽输出的减少幅度较大,达18.6×106kg/s。
这样看来,只“节流”不“开源”,利用三江源上空的“天河”水就存在两大隐患:第一种是“天河”水越用越少不可持续,第二种是输出到下游的水汽总量已经呈减少趋势,再“人工截流”之后,对下游水资源和气候生态造成的影响如何量化呢?
目前刚刚结束的只是 “天河工程”第一次专家组会议,相信随着后续论证的开展和信息的披露,关于工程的可持续性和潜在的风险,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多1237解读:
一方受益,一方就有可能受损,要知道这点。象这种大工程,必是扭动乾坤的大挪移,改变我们现在生存的大环境,必要细节天象控制,不能擅自主张、妄动。只能顺其自然,再后才利用自然。我爱摄影解读:
多么荒唐的论调!亏得你还知道以色列。
以色列明显没有顺其自然啊,而是与天搏斗,向天要水啊。
以色列怎么不怕破坏环境、人文、地理,怎么不怕毁灭固定生态链?
大自然给以色列够多了,为什么还要贪婪用水?
以自然的玄妙以及所谓规律,来反对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都是荒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会犯错,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会更正错误。犯了错就改正错误,不要拿人类犯错作为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由。
自然的玄妙在哪里?在于未知,人类还没弄清楚它的机制,才有了玄妙的感觉。但人的智慧是发展的,早晚会克服这些玄妙。
一百年前,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现在,预测天气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天气正在由玄妙变成清晰的科学。人们预测天气正是为了趋利避害。如果你认为人类应该完全顺应自然,像原始人那样祈求天神眷顾,任由风吹雨淋,那么请你不要看天气预报,不要为预报的天气而做任何准备。参考文献
李生辰, 李栋梁, 赵平,等. 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雨季水汽输送特征[J]. 气象学报, 2009, 67(4):591-598.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凌木木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