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曦骏:《北史》中鲜有美人故事,鲜卑人真的颜值不在线吗?
最后更新: 2020-07-20 07:52:53“谁家女子能行步”
这里,我们就要说到众所周知的《木兰辞》。
《木兰辞》对女子妆容描述不多,只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一句。云鬓是指木兰多如行云的头发,而花黄是南北朝时期最流行的女子面饰之一。
花黄也称额黄、鸦黄、花钿,是女子用彩纸、绸缎、蝉翼、云母等染色粘贴在额头、双鬓和嘴角的一种饰品。
除了《木兰诗》外,“老作北朝臣”的庾信也曾在《舞媚娘》中描述舞女贴额黄的妆容是“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
这种妆容一直从南北朝流行到唐宋时期,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花黄的材质和装扮时的描写尤为细致:“片片行云著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
木兰在恢复女儿身之后,用理云鬓和贴花黄来代指女儿妆容,可以看出上额黄是当时北朝女子最重要的,也是最能体现女子美感的妆容。
而当时南朝女子妆容呢?拿“花黄”来说,对于南朝也同样流行,比如南朝民歌《西洲曲》中“双鬓鸦雏色”,萧纲的《美女篇》“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是对南朝女子流行妆容描述。可见当时的南朝女子在妆容上的重点,几乎与北朝女子无异。
那么这种流行的妆容是源于哪里呢?从花黄本身来看,其颜色多为鹅黄色和金黄色,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礼佛的传统所致,当时女子仿照佛像金身而流行饰佛妆。而礼佛之盛是始于南朝,在宋孝武帝时期开始广造佛像和庙宇,而北朝礼佛要到自北魏孝文帝改革,描绘其礼佛的《皇帝礼佛图》现在收藏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后又有北齐的胡太后礼佛。可见北朝的礼佛之风是受南朝文化的影响。
菩萨头像
北齐(公元550 年—577 年)
高31.5 厘米
1954 年太原市花塔寺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再从花黄的传说来看,是宋武帝刘骏的女儿寿阳公主,春日在宫殿游玩时,梅花的花瓣粘在了她的额头上,留下了片片鹅黄的花痕(可能是腊梅品种),之后寿阳公主以贴黄来上妆。后来这种妆容被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富贵人家中流行开来。因妆容源于寿阳公主,所以此妆也被称为寿阳妆。
“花黄”不论从佛妆学习还是起始传说来看,这种流行妆容都是从南方传往北方的,这也可以看出代表汉文化的南朝审美对北朝女子的影响。
不只是在妆容上,服装和配饰上的审美,北朝女子也对汉文化亦步亦趋地学习。因侯景之乱,逃亡北齐的梁宗室诗人萧悫曾在《秋思》中描写北朝贵族女子的服饰是“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在汉乐府《陌上桑》女主人公罗敷就是“缃绮为下裙”。
裾指汉家服饰的后襟,在汉乐府《羽林郎》有“系我红罗裾”的记载,燕帏和赵带是北方所产的罗帏和束带,也是汉人的服饰和家居用品。
另外,从北朝配饰文物出土来看,北朝高级贵族女子开始佩戴步摇作为配饰,步摇始于汉代为太后和皇后首服所配饰,一般的嫔妃是没有资格佩戴步摇的。
在《河中之水歌》中莫愁的装束“头上金钗十二道,足下丝履五文章”则集中体现了北朝富户女子审美,这反映了北朝女子的对于服饰、家居、首饰方面的审美也日趋汉化。
不过,北朝女子仍保留了少数民族的一些审美习惯,如北朝步摇中保留了鲜卑人的太阳崇拜,同时也将草原上的羊和牛的形象作为步摇的基座,上用鹿角缀饰步摇花叶。
而在仪态上看,相比“纤纤作细步”的南朝女子,北朝女子的步伐可以用行健来概括了,如在北朝的《捉搦歌》中写道“谁家女子能行步”,就以南朝男子看到北方女子走路姿态产生异趣而心生情愫,这也和《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相照映,也只有北朝女子特有的“行步”的仪态,才能让木兰和战友们“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更重要的是北朝女子对男性的审美,也于后世影响深远。由于鲜卑人和汉人的通婚,女子对男子审美发生了重大改变,从魏晋时期追捧近乎女子妆容的傅粉何郎、掷果潘安和看杀卫玠,转变为大眼睛、长脖子、五官俊朗且有男子力的慕容冲、高长恭、独孤信。一直到唐代,女子审美很大程度上仍然继承北朝。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从全民族抗战汲取复兴力量,习近平这样论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变”,听习近平这样论述“战争与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台湾学者否认原住民来自大陆,然而我们有一个直接证据…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国粉丝送礼物的韩国军队,曾被志愿军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历史的”眼光与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没有战争,西方怎能“脱胎换骨”?
2020-01-10 07:53 -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盛唐风华?
2020-01-01 08:44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2019-12-20 07:46 -
薛绍墓找到了,你还记得昆仑奴的梗吗?
2019-12-19 08:03 -
历朝历代都禁酒,想要畅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队罪行新史料首次公开
2019-12-13 20:55 国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台湾,“统左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019-12-11 07:16 台湾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