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情咨文“首秀”背后:“温和化”的特朗普和他的务实小圈子
关键字: 国情咨文特朗普国情咨文特朗普商业精英特朗普小圈子从竞选全程到执政初期,特朗普在非法移民问题上的承诺与政令是他最可辩识的举动。入主白宫后的特朗普在诸多议题上行动迟缓,但他入职第一周就颁布一系列移民政令,以此迎合他的选民。2017年1月25日,特朗普就移民准入与边境安全问题、涉及境内非法移民的执法问题颁布两道政令。1月27日,第三道政令颁布,其中包含引发轩然大波的“禁穆令”,特朗普宣布,在90天内全面禁止向来自七个伊斯兰国家的所有公民颁发签证或难民许可。
2017年夏天,特朗普坐进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不足七个月,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爆发种族暴力流血事件。夏洛茨威尔事件爆发后,特朗普的第一反应是强烈谴责“多方面的仇恨,偏执和暴力”,对白人至上主义者只字未提。
这一反应立刻引发更大撕裂。在特朗普拉入总统顾问委员会的商界精英里,有数人立刻辞职,包括默克董事长肯·弗雷泽(Kenneth Frazier),英特尔董事长布莱恩·科兹安尼克(Brian Krzanich),安德玛董事长凯文·普朗克(Kevin Plank),还有美国制造业联盟主席斯科特·保罗(Scott Paul)。而特朗普原先打算就1万亿美元基建投资计划而筹建、同样集结起一众商界领袖的基建委员会也迅速宣告解散。
纵观2017年,如果说禁穆令的颁布曾是一个支解特朗普背后商界精英网络的时刻,夏洛茨威尔事件的发酵是又一个这样的时刻。梳理夏洛茨维尔事件后,特朗普身边商业精英派成员的去留可知,当初由他指定担任总统顾问委员会领袖的数位成员选择留下,他们并未远离决策中心。然而总统顾问委员会本身的肢解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当所谓“美国优先”目标强行落地、真正去挑战已经根深蒂固的社会传统时,商业精英出于商业利益与立场分歧考量立刻站队。
夏洛茨维尔事件后,有记者将电话打遍地产圈,助理们推辞说老板在出差或者在开会,尽量躲闪。而有几个过丛亲密的生意伙伴,恰恰因为与特朗普的往来为人所知,反而被迫公开谴责,避免殃及商业利益。
2018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无论特朗普的小圈子政治内部如何演进,商人总统在决策进程中的特立独行,与美国传统政治体制之间势必存在持续博弈。特朗普仍将持续面对多重张力。
一重张力是民众:那些期待他兑现承诺的铁杆选民们,那些在纽约街头从他一家酒店游行到另一家酒店的抗议者们。一重张力来自党派政治,包括共和党内讧和两党之间的博弈斗争。
而最直接的一重张力来自体制架构与官僚机器本身。坐在白宫办公桌前的特朗普,仍然面对星罗棋布的制度藩篱,和庞大官僚机器的惯性。他的个人决策特征与美国传统政治的艰难磨合中,注定了现任美国政府核心决策圈的动荡不安仍将持续下去,不停有人离开,不停有人补位上来,总统在动态中寻找颠覆与平衡的路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