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汉学家白乐桑:中文在欧洲的未来是基础教育
关键字: 白乐桑汉语热欧洲中文的未来是基础教育
白乐桑说,中文是一种典型的以表意文字为基础、没有时态文化的语言,这对人类来说很独特,西方永远也不会有以这样一种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现在明显的趋向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在学习汉语,目前欧洲汉语教学协会理事会成员国已经有23个,欧洲整体的汉语教学发展是上升的趋势。所以白乐桑总说:“在路上你总会和中国相遇。”但白乐桑最关注的不是高等教育,不是孔子学院,而是每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和教育体制。他说:“中文(在欧洲)的未来不是大学,而是基础教育,中文要和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一样,获得在欧洲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这样才能巩固汉语走向国际型语言的成果。”
白乐桑说,有人说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中法文化很相近。法国现在学习汉语的人已经有10万,其中一半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些人是把汉语作为正规科目,而不是课外兴趣来学习的,是高中毕业会考要考试的科目。现在法国有700所中学在教授汉语,一方面可以说太少,但如果和其他任何一个西方国家相比,都算得上很多。
白乐桑一直在想,为什么法国在汉语方面一直领跑,不可能只有一个因素。首先,中法关系比较特别。从17世纪起,中法关系就是建立在文化交流之上的。当时,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五名数学家去见康熙,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文化交流。中法关系是从文化交流开始的,不是战争,也不是贸易,这与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法国汉语教学的传统悠久。早在1814年,法国就任命了全球第一个汉语教授,而白乐桑曾经担任的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这个职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法国国民教育总督学这一团队是拿破仑所创设。这个职位直接向部长负责,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此外,或许其中还有法国语言政策方面的原因,法国过去抵触英语,所以在基础教育体制上,推进外语多元化。最近几年中法在语言政策方面联系非常密切,开了不少研讨会,因为两国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存在关于字母词的辩论,法国也定期推荐如何把英语外来词法语化。正是这些原因让法国在汉语教学方面一直领跑,在汉语推广方面也一直领先于其他西方国家。
白乐桑希望而且相信欧美其他国家,也应该把汉语作为基础教育的正规外语。规模大不大可以再说,但应该是作为正规外语,到时候这些国家的部分人就会开始吸收这种文化和思维。汉语会成为普通家长给孩子的一种选择,孩子们会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奇怪、遥远、不可思议的语言,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这样,东西方文化就会真正起一种互补的作用,彼此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远距离语言”,不只是学习一种工具,还是学习“他者”。说大一点,到时候这些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会有一点点改变和丰富。当然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图片来源 中国侨网)
关于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
为什么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汉语?这背后仅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吗?白乐桑一直认为,经济这一个原因并不能完全解释“汉语热”。现在和白乐桑学汉语的年代已经不同了,汉语有了明显的使用价值。但也出现一些新的刻板印象,常有人说现在西方人学汉语就是为了实用,为了做生意,白乐桑觉得这种说法太简单化了。如果为了做生意,法国那么多商学院为什么不是百分之百学习汉语?事实上,所谓的“传统动机”还在,那就是发现,就像白乐桑当年一样,以发现为动机。要发现,当然距离越远越有发现的价值。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的软实力会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而自动增强吗?中国最近几年提出软实力,也提倡要让自己的语言文化走出去,白乐桑觉得先要对这些提法进行质疑和提问。
首先,许多人不了解,其实汉语在欧洲并非新事物,两百年前法国就任命了汉语教授,但中国人还是会说,汉语要走出去,白乐桑认为这反映出自我中心的现象。
其次,软实力当然是“主动行为”,其实很多国家都这样,用政策来推进,可白乐桑觉得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自己的文化是不是光靠政府行为来推动就行了?历史告诉人们,远远不够。中国文化传播上的孔子学院模式常常推广一些具体的活动,比如包饺子等,但缺乏对饮食文化的提炼,没有展现出其真正丰富的一面。西方人尤其是法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兴趣很浓厚,但这不等于说他们愿意包饺子,这是两回事。应该有把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佛学、易经那样的文化点,培养饮食方面的博士生导师,在大学里开设饮食文化专业,这太有必要了。
- 原标题:为何法国汉语教学领跑西方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宋煜昊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275“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1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2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