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塞尔恐袭牵动美国大选 反恐考验候选人
关键字: 布鲁塞尔恐袭美国大选美国大选2016特朗普比利时布鲁塞尔恐袭震惊世界,对于正在举行总统选举的美国,恐袭事件也带来了新挑战。23日,美国《纽约时报》梳理了各位候选人的反恐策略变化。文章认为,在恐怖主义年代竞选总统的风险在于,前天晚上听起来还算谨慎的提议,第二天早上听起来可能就显得软弱甚至不合理。文章担心,在目前的气氛之下,布鲁塞尔恐袭会重新激起所有有关美国是否该使用外交、孤立手段,或动用军事力量的争论。
以下是全文。
希拉里、特朗普、桑德斯、克鲁兹
布鲁塞尔恐怖袭击事件发生10小时之前,唐纳德·J·特朗普(Donald J. Trump)正在电视上谈论自己在对抗“伊斯兰国”方面的战略:他会发动空袭,轰炸“伊斯兰国”,但任何地面行动都必须由美国在那一地区的盟友进行。就算心里明白,他当时至少是没提——这和奥巴马总统的策略非常接近。
但接着特朗普就更进一步表示,美国应该减少对北约组织(NATO)事务的参与。该机构的总部位于布鲁塞尔,就在22日被“伊斯兰国”袭击的机场和地铁站之间。
对于正在遭受袭击的欧洲而言,这是一个让人意外的信号,它清楚地提醒人们,在恐怖主义年代竞选总统会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前天晚上听起来还算谨慎的提议,第二天早上听起来可能就显得软弱,或在战略上显得不合理。
除了很少数的例外,大多数总统候选人的立场,往往比正在椭圆形办公室里那位总统更强硬,因为后者必须面对真正的现实,要建立联盟,理清相互矛盾的情报信息,要展开全面的反恐行动。但在目前的气氛之下,22日在布鲁塞尔发生的这种袭击,会重新激起所有有关美国是否该使用外交、孤立手段,或动用军事力量的争论。
实际上,刚看到有关比利时惨剧的图像不到几小时,特朗普就再度发出了他此前的呼吁,即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境内,以及修改法律,允许刑讯逼供,以便从上周在布鲁塞尔抓获的一名“伊斯兰国”特工人员那里获取情报信息。德克萨斯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Ted Cruz)也突破了自己之前所做的对“伊斯兰国”进行“地毯式轰炸”的承诺,开始要求美国“授权执法机构在穆斯林社区进行巡逻,在他们变成激进分子之前就做好防范工作。”
就连反对克鲁兹观点的俄亥俄州州长约翰·卡西奇(John Kasich),也呼吁奥巴马总统取消访问古巴和阿根廷的计划,尽管他留在白宫,也不见得能比在访问途中的安全交通工具和住所中多做些什么。
尽管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民主党候选人中属于强硬派,但与争相表示要审问穆斯林或将他们与美国其他人隔离开来的共和党人相比,她的话听起来就温和多了。
这名美国前国务卿将自己塑造成在领导美国和世界事务方面最沉稳、最有经验的候选人,她也的确很有希望接替奥巴马,组建下一届美国政府。因此她支持加强现在已经采取的措施:“与欧洲盟友团结一致”,加强签证审核和旅客名单系统审查,与此同时,一定记住“拷问是没有用的”。
不过在破解智能手机加密一事上,她放弃了一些支持联邦调查局(FBI)的强硬言论,接下来要前往硅谷的克林顿现在采取了更缓和的立场,称要为调查人员获取加密的通话和文本信息找到一个“合理的途径”。
克林顿的助手表示,她将于23日在斯坦福大学发表讲话,详细讲述她在打击“伊斯兰国”方面的计划。
“我们必须在互联网上击败他们,”她22日在华盛顿州埃弗雷特市说道。“他们是在网上煽动人们走向激进,那是他们进行宣传鼓动的阵地。”
这些反应也证明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候选人面对着不同的选民主体。投票后的民意调查显示,共和党的绝大多数选民都支持特朗普的提议,即禁止穆斯林移民美国。
但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主党人并不支持这种提议,而且他们依然极为赞赏奥巴马——因此克林顿一直不愿意在国际事务上太快做出反应,从而让他难堪。
- 责任编辑:隆洋
-
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经济难以预测,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