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云汉:美国主流政治学已经全面松动,这是一个契机
西方民主体制从三十年前历史终结的自信变为现在的不自信,这让政治学者们非常彷惶,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形态领域里,没有什么新的建设性的东西去应对它现在深层次的冲突和矛盾。战后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面临困境,也让自由派经济学者非常惶恐,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或者正面看待中国的整个现代化道路和经验,特别是过去四十年的道路和经验,所以他们也很难真正理解中国如何带动了很多非西方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兴起,以及它接下来可能会带动世界秩序重塑。
这些都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些重要的知识挑战,我们需要一个更牢固的科学哲学基础做支撑,需要一个宽广历史视野的社会科学研究来回应这些问题。
我对美国政治学者不抱太大的期待,因为我觉得他们有一种隐而不喻的意识形态预设立场,比如西方中心、个人主义等,只有少数人能够跳脱这个局限,但他们在美国学术社群里都被边缘化了。另外,我觉得主流政治学在过去六七十年所依赖的社会科学哲学基础是“问道于盲”,不是说那些基础产生的知识完全没有用,而是说它只是工具性知识。如果你想解决操作性问题,这种雕虫小技是有用的,如预测下一季的股市是涨还是跌,又如用什么样的广告词可以打动选民。但要想回应我说的历史剧变时代的结构转移问题等巨型历史变化问题,它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有这种反思和呼吁的政治学者在美国也是有的,我就很喜欢耶鲁大学的学者伊恩•夏皮罗(Ian Shapiro),他前段时间出版了一本很发人深省的书《脱离真实的人文科学》(The Flight from Reality in the Human Sciences),对理性选择学派进行了非常彻底深刻的批判。
他在这本新书中指出整个美国的社会科学战后的走向越来越偏离现实,是孤芳自赏、象牙塔式的知识建构。他呼吁我们应该重新建立一个实存主义或实在主义的科学哲学基础(realist philosophy of science),他的这个看法与我相同。他非常反对西方主流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解释方式,即回到以个人作为基础单元和解释起点的社会科学解释模式,他说这完全是误入歧途,因为学者们至今都不敢放弃战后美国社会科学信奉的逻辑实证论,即便逻辑实证论在科学哲学领域已经被批判得体无完肤了。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尤其是在库恩(Thomas Kuhn)之后的科学史研究完全颠覆了逻辑实证论对科学知识活动的一些纲领性理解,但在今天的中国,有很多方法论教科书还在用这些纲领,如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源于逻辑实证论的原子论的本体论这种基本立场。可是后实证论的科学哲学理论早就说过,真正能够正确反映自然科学家基本立场的,绝对是非原子论的本体论。在自然世界也是一样,会有更高层次的结构不断聚现(emergence)出来,它的属性和因果作用不能被化约成它的组成部分,更不能被化约成它自己最小的基本构成单元,面对自然世界的科学家也并不接受这一套简单的机械式原子论的本体论。这种错误的理解对自然科学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自然科学家的知识活动本来就不受科学哲学家的学说影响,只有社会科学家才会在乎,因为社会科学家很担忧别人认为自己的学问不科学,他们急需寻找一种方法和程序的纲领来引导自己从事科学知识的建构,所以他们容易被科学哲学理论所引导甚至误导。
还有经验主义认识论,它把科学知识的范畴完全局限在经验世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不符合自然科学知识活动的基本知识论的。对于这一点,从科学史的证据来看会显得非常清楚。经验世界只是科学家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非常小的范畴,只是表层的,经验世界后面的真实世界才是他们探索的真正对象。因此,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完全不能说明科学家知识活动的最核心主张。另外,过去,在逻辑实证论的引导下,我们都认为科学就应该追求法则式的解释,依赖一种所谓的经验性规律为解释起点。比如,要研究罗马帝国为什么衰落,就要先找出帝国衰落的普遍适用规律,让它来解释个案。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太荒谬了,荒谬到可笑。除非把它抽象到已经没有太多内涵的东西,否则不可能实现这样一种折腾。但是,这居然成了引领两个世代、三个世代的学者的指导性原则。后实证主义哲学理论早就告诉过我们,科学真正追求的不是这个,它认为好的解释或者有效的解释都是一种所谓的结构性的解释,回溯到现象后面的结构前提或者它的产生机制,而不是用表面上可以看到的经验规律去解释特定事件的发生和循环。
此外,否证主义也是极为天真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事实命题与理论命题可以明确做区分,这样的话,事实就可以作为独立支柱来验证理论的真伪了,但其实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可能性。所以,后库恩时代,后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理论都认识到,所有的观察(以及记录观察的叙述)都是受理论框架引导的,在对经验现象的任何一种描述或测量背后都夹带或蕴含着理论。在某个阶段的某个学术社群里,的确可以暂时做这样一种区分,但这完全只是一种共识,这个共识是可以不断演进和修改的。当然,也正是因为逻辑实证论的引导,很多学者认为研究自然世界和研究社会世界可以用完全一模一样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程序,这个纲领不需要做任何调整,可以完全照搬,这就叫作无条件自然主义。其实,后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前沿理论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在面对社会世界的时候,应该做一种有条件的而非全盘的移植。这个有条件的自然主义立场也反对把社会研究完全等同于人文学的做法,如只做诠释、解构或者文本分析。它认为,社会科学可以是一种科学知识的建构,但并非机械照搬自然科学的指导原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
- 原标题:历史政治学的社会科学哲学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台湾学者否认原住民来自大陆,然而我们有一个直接证据…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国粉丝送礼物的韩国军队,曾被志愿军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历史的”眼光与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没有战争,西方怎能“脱胎换骨”?
2020-01-10 07:53 -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盛唐风华?
2020-01-01 08:44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2019-12-20 07:46 -
薛绍墓找到了,你还记得昆仑奴的梗吗?
2019-12-19 08:03 -
历朝历代都禁酒,想要畅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队罪行新史料首次公开
2019-12-13 20:55 国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台湾,“统左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019-12-11 07:16 台湾 -
日本二战航母“赤城”“加贺”号残骸被确认
2019-10-22 10:27 -
4K修复版《开国大典》10月18日全国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国电影 -
反击“中国人种西来说”,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相关推荐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48“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评论 172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评论 242MAGA基本盘还能“忍”特朗普多久? 评论 176从2000兆帕潜艇级热成型钢的“登天”说开去…… 评论 111最新闻 Hot
-
“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
“拜他所赐,美国变成了流氓国家”
-
“特朗普会输,但中国不会轻易给他台阶下”
-
“MAGA巨星”唱反调,阿根廷业界:中国制造真香
-
又一起!白宫平面图遭万人共享
-
“特朗普非常愤怒:再砍10亿”
-
“我们被美国梦骗了,精英把我们出卖了”
-
“美国太自满,恐在这三方面落后中国”
-
泄密不止一次,美防长在“家人群”也发了
-
特朗普喊话:俄乌别打了,一起跟美国做大生意发大财
-
中方出手,日欧车企“慌了”
-
她被提名为联大主席,“德国完了”
-
美媒焦虑:哪怕只为跟上中国,美政府都不能这么干啊
-
特朗普“抱怨”后,日本考虑放宽汽车进口安全标准
-
“五角大楼里完全崩溃了”,3名美国防部高官被解雇
-
“趁纳瓦罗不在,他们冲进白宫劝说特朗普暂停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