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诊2024中国经济】朱天:经济恢复难,关键要认清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色和优势
最后更新: 2024-05-09 04:43:52高储蓄重教育的文化传统 是中国高增长的差异化因素
观察者网:刚才您说高水平的储蓄率和基础教育质量才是中国经济的特色和优势,那我们的这个优势是从哪里来呢?您认为这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但是儒家文化都两千多年了,为什么只是在过去几十年才成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优势?
朱天:其实不只是儒家文化,犹太文化和基督教新教文化也是很重视储蓄和教育的。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实现了经济腾飞,另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是越南,其经济也正在腾飞。
大家自然会问,儒家文化是两千多年的传统了,怎么到现在才发挥作用?
这是因为重视储蓄和教育的文化只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农业社会是不会有人均收入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其次,计划经济也不可能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是增长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赶超空间的时候,储蓄和教育的文化才有可能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
要明白,我们的问题不是中国为什么过去40多年增长比历史上快,这个问题当然不能用文化来回答。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过去40多年,中国的增长比其他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快很多,为什么我们在成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在赶超?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找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特色,有什么不同的东西,或者叫差异化因素。
关于中国40年高速增长,流行的解释包括基数低、人口红利、改革开放、全球化、加入WTO、吸引外资、出口导向、政治稳定、产业政策等。但只要做一点全球比较,就能发现这些都说不上是中国特有的东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与中国没有明显差别,却并没有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我在《赶超的逻辑》一书中,给出了一些相关的全球比较的数据。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中国的特色,改革开放的国家很多。在经济市场化程度上,中国在全球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的,不如绝大多数亚洲和拉美国家,也不如一些非洲国家。改革开放只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增长比改革开放之前快,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增长比菲律宾快,比尼日利亚快,比墨西哥快。
中国增长比西方发达国家快,这很好理解,算不上奇迹,因为我们人均GDP的基数低(不是经济总量低!)。中国增长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很多,才是需要解释的,这才是中国增长之谜。通过做全球比较就可以发现,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地方不是人口红利,不是什么产业政策别人都想不到也学不会,也不是政经体制或政府效率,而主要体现在储蓄率和基础教育质量上。
中国创新水平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朱天教授认为,这也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高有关。截图自朱天《赶超的逻辑:文化、制度与中国的崛起》第120页
长期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是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中国恰恰是在这三方面做得比别的发展中国家好很多,原因是我们的储蓄文化和重视教育的文化,不是我们的政策比所有别的国家都高明。政策都是可以学习的,不可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政策,别的国家都学不会。
如果我们不了解中国经济的特色是什么,在政策上就可能会犯错误,误把我们的优势当成了弱势。过去一些年降杠杆、降投资的政策,很可能就是因为不了解高储蓄、高投资、高杠杆恰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色和优势。
改革开放是中国增长奇迹的前提
观察者网:海内外有一种流行看法认为,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最主要推动力;当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了,原因之一就被认为是市场化改革停滞了或者放缓了。但是您刚刚提到,改革开放并不是中国奇迹的差异化因素,拉美很多国家市场化程度更高,却并没有发展得很好,这个观点颇为新颖。能不能补充解释一下,到底市场化改革在我们中国经济增长当中起了什么样的的作用?
朱天:很好的问题。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通过搞计划经济实现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那是质量不高的工业化,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差得很远,与中国现在的水平也差得很远。在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上,经济学家可以说是有共识的,大家意见不同的地方主要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起多大的作用。
市场化应该说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远远不充分。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都推行了市场化改革的,很多国家的市场化程度比中国还高,但并没有实现高速增长,因为与中国相比,他们的储蓄率不高,基础教育质量太低。
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所以,如果改革开放往回走,经济增长当然会受到拖累。近些年有些政策可能事实上造成了某些行业的国进民退,这应该不是政策的本意,但还是对民营企业的信心造成了影响,投资的积极性也确实有所下降。所以,国家政策现在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希望给民营企业家信心。我们都知道,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等等,都是清清楚楚写在官方文件里的,所以,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是没有变的。但可能是各部委出台的政策之间协调不够,造成了所谓的合成谬误,或者没有做到先立后破,或者有些政策是既要又要还要,使得大家产生了一些困惑。企业家和投资者不只是看政府怎么说,而是要看政府具体怎么做。
习近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但市场化改革的进度快慢,还不足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近些年的显著下行,也不能解释2021年(尤其是上半年)的经济景气现象和普遍的乐观情绪。过紧的收缩性的货币金融政策和行业监管政策,很可能是导致投资大幅下滑的更加直接的原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要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仅仅讲改革开放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恰当的宏观调控政策。
人口红利对中国增长的影响被夸大了
观察者网:您讲到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不过,在讨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一个很主流的说法认为,中国人口红利优势没了,您怎么看?
朱天:的确很多人都在说人口红利。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学生,就发现是没有几个人懂什么叫人口红利,都把中国人口多、市场大,以及劳动力多并且相对廉价说成是人口红利。这些都是误用专业词汇。
在经济学和人口学里,人口红利指的是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超过全体人口的增长速度,带来抚养比(需要抚养的人口数量除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下降,由此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即使劳动生产率不变,当劳动力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时候,人均GDP也会增长,由此带来的人均GDP的增长就是直接人口红利。由于抚养比下降可能会带来储蓄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会间接提高人均GDP增长率,这叫间接人口红利。但是直接人口红利是间接人口红利的前提。
事实上,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在1982年到2012年之间,中国的直接人口红利每年只带来不到0.5个百分点的额外人均GDP增长,这与中国9%的人均GDP增长率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数据上看,中东北非、拉美、欧洲和中亚发展中国家,都有和中国相当的直接人口红利,但它们的增长却差强人意,所以说人口红利不是中国经济的特色。
2010年以后,中国的直接人口红利消失了,但储蓄和教育水平也都没有下降,所以也就不可能是近些年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人口因素会影响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速度,但应该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
观察者网:谈到人口因素,很多人喜欢与日本比,说我们未富先老,会不会像日本那样陷入长期衰退,尤其是2023年辜朝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流行了一阵,这种类比的讨论就比较多。
朱天:中国与日本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日本在30年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当年汇率来算,日本的人均收入超过了美国。中国现在人均GDP大约1.3万美元,只是在发展中国家里比较领先,与人均GDP达到3-4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和美国的8万多美元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赶超空间,还是可以增长更快的。而人口红利既不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的原因,当然也不会成为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以当前美元计价的人均GDP比较。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人均GDP已经超过美国,而中国目前赶超美国的空间还很大。
另外,日本当年的资产泡沫与中国当前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的。中国的股市过去二十年几乎原地踏步,现在正是最低迷的时候,不存在泡沫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二十年前就开始有各种调控了,一直就在防泡沫,怕出现日本的情况。
不过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在泡沫破裂后,其处理债务的政策比较无力。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以更有力的措施处理房地产企业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地缘政治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有限
观察者网:你不觉得地缘政治是一个很重要的负面因素吗?
朱天:从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开始到2022年之前,地缘政治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实是很小的。
事实上,中国无论是出口占比,还是外资占比,从2006年之后就一路往下走。我们出口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最高位36%,降到疫情前2019年的18%,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也同样从2006年的4.5%,下降到2019年的1.3%。这些比例的下降当然与地缘政治无关,而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内资企业越来越强的自然结果。
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虽然西方国家有些人鼓吹与中国脱钩或者去风险,但中国的出口事实上反而上升很快。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从2019年的18%,上升到2022年的21%。外商直接投资在疫情期间的2020和2021年都有显著上升。但这不是正常的趋势,而是疫情期间的特殊现象。即使没有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出口占比也还会继续疫情之前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外资占比应该会稳定在1%左右。
事实上,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出口占GDP的比重是全球最低的,每年虽有波动,但在过去40年里,都在10%左右,没有大的变化,2022年是11%。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一般也就是1-2%,2022年是1.5%。我们不能因此说美国闭关锁国,它事实上很开放,美国的出口和外资之所以占比不高,正是因为美国经济体量最大,经济发展成熟。
所以,自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的依存度是不断下降的,今后还会继续下降,但世界对中国出口的依存度在同一时期却是在不断上升的。除非中国主动脱钩,世界经济与中国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地缘政治对中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有限的。如果有影响,那也是从2023年刚开始。
西方对中国经济“卡脖子”的地方主要是尖端科技,但这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很低,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研发能力也在迅速上升。所以总的说来,美国及其盟友的科技封锁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能够显著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是世界经济,也不是外国政府,而是我们自己的政策。
当然我们还要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因为闭关锁国肯定是很危险的,一个国家再发达,它都不可能什么技术都有。
国家安全很重要,但是归根结底,国家安全来自于经济实力,经济越发展,国家才越安全,所以即使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第一要务还是要发展经济。
中国未来增长潜力依然很大,有条件实现中高速增长
观察者网:总的来说,您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信心如何?
朱天: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很有信心的。当然,这个潜力能否实现,还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政策。
我在《赶超的逻辑》中有过判断,中国未来20年仍然可以实现年均5-6%的增长,即便是把人口的因素考虑进去,这个增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
与我们文化相似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0%之前,年均增长速度多数时候都是超过7%的。在人均GDP达到美国的40%之后,增长速度才显著下滑。
但是我们的人均GDP与美国4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才是美国的16%。即使未来20年每年增长5%,20年后还只达到美国人均GDP的30%的水平。我们的沿海地区相对说来已经比较发达了,但是中国还有很多比较落后的地方,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有些人说,我们现在经济总量已经120多万亿,基数大了,增长一个点都有1万多亿,所以增速肯定要慢下来。这就是个笑话,经济总量跟增长速度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这个说法对的话,美国过去一百年应该是全球增长最慢的国家,中国每个省的增长速度也都应该比整个国家更快。
总而言之,中国是可以增长更快的,中国经济的下行不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加大市场化改革开放的力度,调动所有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以更强有力的措施处理好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债务问题,实施更加宽松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调控政策。如果做到这些,中国在今后20年仍然可以实现中高速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前景将依然值得期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昔日顶流基金经理蔡嵩松行贿、受贿案已当庭宣判
2024-05-08 22:54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相关推荐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61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76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17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6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