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晓雯:我们学化学的轻易不恶作剧
关键字: 复旦投毒案林森浩复旦投毒案一审被判死刑投毒N-二甲基亚硝胺恶作剧愚人节整人大学教育故意杀人N-二甲基亚硝胺复旦投毒案昨天一审宣判,投毒者林森浩因为毒杀室友被判死刑。从案发至今,身边的人一直要求我“离饮水机远一点”。一审之后,林森浩自我辩解说,是“愚人节”头脑发热,只想整人,算错了剂量。大家都忙着分析,担忧,以及调侃我。我只想对小伙伴们说:呵呵,我们搞化学的轻易不“恶作剧”……
2013年4月1日,林森浩的室友黄洋因呕吐症状被送进医院,此后从昏迷到肝功能衰竭,林森浩都不露声色。直到同寝的另一名室友想起3年前林森浩的论文,才找到了答案:N-二甲基亚硝胺。
尽管毕业于化学系,但如果不是复旦投毒案,万万没想到有一天会研究下这玩意儿。N-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式中的N标志着“亚硝基”位置,而赋予化合物这一基团的正是广为人知的致癌物亚硝酸盐。可想而知,N-二甲基亚硝胺也不会是什么好东西。用果壳达人、表现遗传博士生小穷的话“一般在实验中常用于诱导小鼠肝癌,小剂量就可能诱发肝癌,大剂量直接死亡……投毒投这等东西的,就基本上是要收人命了。”
N-二甲基亚硝胺化学式,氮上挂有亚硝基
也就是说,即便算对了剂量不立即致死,潜伏折腾上几个月还是活不了。看到这里,你能感觉到这“整人游戏”里满满的恶意了吗?
作为复旦医学院为数不多了解N-二甲基亚硝胺的人,林森浩研一时就此做过两个半月实验、发表过两篇论文。在他的实验中,70只实验大鼠,有10只死于肝功能衰竭——这么了解一个化合物的人,要用这个物质“开玩笑”怎么可能算错?这是以为天底下就他一个做过化学实验吗。
从林森浩的下毒手法来看,他用黄色医用塑料袋招摇地把一瓶N-二甲基亚硝胺带回寝室。在饮水桶内水不多的情况下倒入了52ml的试剂,按照密度计算竟然有52g——饮水机没有刻度线,怎么估计浓度是否过量?
事后同学根据他的论文进行计算,60公斤的人发生肝纤维化和肝脏衰竭的剂量区别是3.5克和4克,前者是慢性中毒,后者直接致死——52g足够毒死13个人。
被害者喝下水发现有问题曾吐出,依旧难逃厄运——水杯容量多少?中毒程度根本不可能预判,何况从动物实验到临床不可以直接转换。林森浩庭上说的“大鼠没有全部死亡”根本不能成为草率下毒的理由。
无法估计的浓度、用量让投毒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与其说是“算错”,不如说根本就没考虑过要算。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化学本科生每周至少做3小时实验,升为研究生乃至博士生之后,勤奋的学生可以达到朝九晚九的地步。而能够坚持读到高学历的人除了对实验设计有极大热情还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
如此大的剂量、这么多漏洞、这么多不确定,林森浩依旧不计后果地做了。与其说“算错了”,不如说没有算,也从来没考虑过要算。
看林森浩接受董倩的采访,听说他和死者没有太大过节,听说他始终不承认是故意,听说他曾因为听说朱令案而心存侥幸,听说他只是为了撒气,听说他还准备上诉……我固然不愿意相信人性如此阴暗,但从化学角度来预言,死刑的结果不可能改变。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924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56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58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7最新闻 Hot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