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法国看中国谣言世界
据说在秦火火等被拘留后,很多曾经传播、转发过秦火火谣言的“大V们”纷纷删除其传谣微博。这很遗憾。如果“大V们”有勇气将其转发的谣言和辟谣声明同时发表在自己的微博上,至少可以证明他们并非“有目的地”传播谣言,至少可以赢得人们对他们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的喝彩。在法国,一个知识分子的诚信比其才华还要重要。[全文]
-
媒体背后的那只“手”
法国媒体是否真正自由?将政权从大门口赶走之后,财权却一举抓住了媒体,甚至将媒体变成了打击、控制政权的一根有效且不可或缺的大棒。财团利用手中的资金来控制媒体,以一点一点“放血”的方式,使媒体始终处于半死不活的姿态,只好日益依赖财团的金钱供养。[全文]
-
奥、习会晤将翻开中法新篇章
法国舆论对中国出现关键性逆转,是在八十年代末。从那时起,中国成为一个完全负面的形象。法国对华舆论的这种一致性甚至在中国处于文革状态时也没有出现过。负面评价中国在法国成为压倒性舆论,批评中国也就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普遍做法。[全文]
-
“大鼻子情圣”逃税移民的政治飓风
19世纪时,普希金用法语写信给他的未婚妻娜塔莎,而雨果却绝不会用俄语写信给他的情人朱莉叶。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俄罗斯人从来没有攻击过我们,是我们在两位拿破仑的带领下两次去俄罗斯向他们挑衅……当我看到最伟大的法国演员表现出他对俄罗斯的挚爱热烈到要改宗俄罗斯国籍,多么令人高兴啊!他一扫3个世纪以来法国人对这个国家的羞辱和诋毁……[全文]
-
新闻自由与知情权是两把事——兼答宋鲁郑先生
我日前在法国外国记者协会做了一个讲座,谈我的法语新作《平凡的中国人》。在回答提问时,宋鲁郑先生向我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郑先生,你对法国媒体的批评,我并不是很赞同。其实,刚到法国时,我和你一样,对法国媒体十分质疑和不满。但到后来,我却发生了改变……“[全文]
-
如果您还在迷信洋药,请看一本法国畅销书里的医药丑闻
法国市场上40%的药品具有风险性,自1985年以来至少使10万病人丧生;法国40名国家药品安全监察机构成员中只有9人是干净的,其他人均与制药公司签署私人合同,支取金额最高达60万欧元;50%法国市场销售的药品其实完全无效,它们的惟一作用,是使法国制药公司成为利润最丰厚的行业……[全文]
-
法国媒体如何制造“丑陋的中国人”
幸亏法国还有一批勇敢的追求事实真相的读者、网友们,积极地向法国民众传递着“4岁小玛丽毁容”的真相。可惜,他们的声音太弱小了。而且他们得不到主流媒体的支持。一些媒体内正直的记者也在“上下求索”,一点一点不懈地将有关中国的真实信息告诉法国民众。只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绝对处于“少数派地位”。[全文]
-
2013:欧盟前景不容乐观
在一个“娱乐化”的时代,连预测未来也被“娱乐化”。法国非常“严肃”的国家电视二台不久前播出了一个“未来历史”的新闻节目:对2013年的两个相反的“虚拟报道”,一个是乐观的,另一个是悲观的。法国电视二台播音员声称,两种可能性都存在,就看历史如何发展。问题是,几乎所有欧洲专家都同意,2013年对于欧盟来说,实在是“不容乐观”。[全文]
-
法国华裔青年协会状告《观点》的背后
在法国,针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往往被打上“政治正确”的旗号。借口中国不是西方标准意义中的民主国家,因此便可以对中国人大行种族歧视之道而不受惩罚。去年发生的雷诺汽车间谍案中,法国媒体一哄而上,对中国的攻击便演变成对中国人、在法国的华人和华裔的污蔑。尽管事实证明这都是子虚乌有,但没有任何人就此而向中国人道歉。[全文]
-
只有中国人乐于接受西方人的歧视——兼谈法国《观点》杂志辱华事件
我没有想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从未踏足法国的同胞,也来向我——一个在法国常驻近20年的记者解释究竟法国是怎么回事!在法国,只有针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一直大行其道而不受任何惩罚。很多中国观察家居然对此熟视无睹,居然有中国人认为“非常客观”。[全文]
-
旧闻:华裔女子编奇闻向法国申请避难
昨日观察者网头条新闻发布《为了到彼岸 不惜污此岸》,远在巴黎的文汇报高级记者郑若麟先生看见后,想起早在2002年自己就曾报道过发生在中法之间的类似故事,并发来旧稿。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有些老戏法还没有变,但看穿戏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特登出郑先生旧文以飨读者,追昔抚今。[全文]
-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忽略这些实际中的政治场景,我们就难以理解今天法国政治体制的运作模式。恰恰是因为我们往往通过书本来了解西方,特别是通过西方的历史书来了解西方,而同时也不理解绝大多数书本上的西方恰恰是西方想让人了解的西方,而非实际中的西方,因此我们往往越是读书,越是离今天西方的现实日益遥远。这就有点像西方记者通过中共中央文件来了解中国今天的现实一样。[全文]
-
法国:从浪漫走向极端
上周欧洲多个国家爆发了大罢工,然而法国人上周末却在抗议同性恋结婚合法化!法国人还不浪漫吗?重振工业部部长阿尔诺•蒙特布尔也是个浪漫的人,但就是在这位部长的领导下,法国紧紧地盯住中国商品,发动一场针对中国商品的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他上台以来对中国抨击和指责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这是法国过去历届政府都从来没有做过的极端行为。[全文]
-
只有经济爱国主义才能拯救法国货?
法国重振工业部部长阿尔诺•蒙布尔在《巴黎人报》封面亮相时,以一身的“法国制造”来推动法国人买法国货。高达78%的法国人认可蒙布尔的“经济爱国主义”,照片发表的周末,海魂衫的销量比去年同期猛增75%。但大众并不了解,蒙布尔力推的海魂衫其实早已不是“纯粹”的法国造,事实上,所谓“法国制造”,其实只要最后一道工序是在法国完成的,就可以贴上“法国制造”的标签。[全文]
-
法国人为何那么害怕中国?
“跨大西洋趋势2012年年度调查报告”的一则数据显示,在问到“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机遇还是一个威胁”时,认为“中国是威胁”的法国民众竟高居榜首,高达65%,甚至超过将中国视为“对手”的美国。不久前法国盛传谣言:“中国人已买下勒阿弗尔港”,电视台也就据此开始分析报道“中国人是如何前来殖民法国的”……为何法国普通老百姓会如此害怕中国?[全文]
-
我的父亲郑永慧与《九三年》
根据雨果的《九三年》改编的同名话剧今年5月已在上海公演。这出戏的公演,或将重新激发起一场有关人道主义的争议。由此郑若麟先生回想起儿时有关《九三年》的许多往事,想起其父——近期逝世的著名翻译家郑永慧老先生——翻译《九三年》的原由以及围绕此书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郑永慧先生对《九三年》的翻译源于一场关于革命与人道主义的激辩,即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是否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九三年》译本五十年代时印行了两万册,之后一再重印,时至今日,到底发行了多少册已经不得而知,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和影响力。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其产生的影响是震撼性的,使得许多大、中学生因《九三年》而对“文革”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就郑永慧老先生自己而言,回顾他一生中所译法文文学名著,从雨果、巴尔扎克、梅里美、萨特等等时,他也对自己所译的《九三年》最为心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