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宝:以前我不敢说中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现在敢了
关键字:【本文是2003年5月张国宝在国家发改委《经济情况与建议》(2003年第4号)上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吴邦国、温家宝、曾培炎在该文上分别作出批示。
2002年5月,朱镕基总理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时亦指出:“发展船舶制造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作用很大,而且看得见,不像某些小商品。因此不要等闲看待这个问题,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就吨位比较)。”】
本文节选自《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第一版
当我列出这一标题时,可能会有人质疑其现实可能性,希望它不要像某些不能实现的口号式目标,这也是我久久思索而又不敢轻言的一个原因。
我们现在还不能把中国说成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现在的制造业还是以低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消耗型产品为主,附加值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在技术开发能力、高端产品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在某些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领域,中国正越来越多地成为世界第一,至少在数量上是如此,例如彩电、钢铁、摩托车、VCD等。如何培育我们的优势产业?什么是下一个可能的世界第一?船舶制造应是最有希望的一个产业。
一、船舶工业的特点船舶制造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造船是一个传统产业,需要钢铁工业和众多机电配套产业的支持。船舶制造、钢铁等原材料、配套机电产品大约在船舶成本中各占 1/3。比较航空和船舶制造业,航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更高,但船舶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很大。一条30万吨的油轮就需要钢材4万吨,能创汇7000万美元,不同于一些小商品。船舶中配套机电设备的产值占了近1/3,而我国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不足40%,日本是97%,韩国是85%。发展船舶工业可带动配套机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张国宝在中国首艘052B型导弹驱逐舰下水仪式上讲话。
二、世界船舶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回顾船舶制造业中心转移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1955年之前,欧洲的临海国家是世界造船业中心,造船份额占世界的80%。当时欧洲是工业发达地区,钢铁业、机械制造业均很强。在技术开发能力、工业化基础方面日本和韩国均无法和其竞争。但1955年之后,日本凭借其在战后恢复和发展中形成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劳动力成本上欧洲无法与日本竞争,造船业中心迅速从欧洲向日本转移。到了1985年,日本造船份额已占世界的54%,而欧洲一路下滑到21%。
1965年以前,韩国和中国在世界造船业中的比重都几乎为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10年,到1975年中国和韩国都差不多各占世界造船份额的1%,而当时日本造船份额已占50%,欧洲下降到43%。但从1975年起,韩国凭借其比日本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力成本开始崛起,从欧洲和日本手里抢占造船份额,使其份额一路飙升,到2000年占到世界的33%。而日本此时已受韩国竞争,份额从1985年占世界54%的最高峰下降到2000年的35%,虽仍略高于韩国居世界第一,但两国已几乎平起平坐。欧洲则进一步衰落到只占世界的16%。韩国的崛起和日本当年一样,得益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和逐渐健全的工业基础以及政府看准了造船产业的竞争优势予以重点扶持。遗憾的是,中国从1975年起和韩国拉开距离,虽有缓慢的均衡增长,但到2000年占世界造船份额的比重只是8%。
和韩国比较,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更有优势,造船企业工资水平只有日本的1/17,韩国的1/9;钢铁和机电产品的配套能力韩国也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关键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从1975年起韩国政府和企业大力发展造船产业,相继建设了10个20万吨级以上的船坞,而中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建设大连造船新厂30万吨船坞,并仅此一个,在此之前最大船坞也只有七八万吨能力,在承接大船的能力上明显不如韩国。到了2002年中国造船份额占世界的9%,按国别已居世界第三,但和第一的日本(占35%)、第二的韩国(占33%)相比差距很大。现在中国钢产量已达1.8亿吨,是第二位日本的两倍,船舶配套机电产品能力大大提高。“文革”时期还把万吨级风庆轮的柴油发动机国产还是进口上升到爱国主义和卖国主义的争论,现在我们可以为20万吨、30万吨级船舶配套发动机。只要我们把发展船舶工业作为战略选择,予以培育、扶持,完全可能再现日本、韩国的发展历史,比日本、韩国更具竞争能力,把中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不是痴人说梦。
三、中国已积累了船舶工业腾飞的基本要素
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中国船舶工业已具备了腾飞的条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设大连造船新厂30万吨级船坞是我国造船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从此我国才有了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的能力。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不建造这个船坞,我国不可能有承接30万吨油轮、5600箱以上的第五和第六代集装箱船、海上作业平台等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的能力。大连30万吨船坞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船坞漏水、工程超概算等困难,曾一度动摇,拟减小原设计80万吨/年的造船能力,但后来终于坚持下来,才使今天大连造船新厂有能力承接伊朗30万吨油轮,成为手持造船订单最多的船厂。其后原国家计委又批准了广州文冲船厂和山海关船厂两个15万吨修船坞、渤海重工15万吨船台建设,中远和日本川崎在南通合资建设了20万吨船坞。特别是原国家计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批准在长江口外高桥附近围堰吹填造地100万平方米,并引入了多元投资结构,协调宝钢、上海发电设备制造集团公司入股共同建设,2000年报经国务院批准建造了外高桥船厂两个大型船坞,2003年5月已形成104万吨造船能力,手持15条17.5万吨散装货轮订单,今年5月就有第一条船下水。
- 原标题: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周雪莹
- 最后更新: 2018-11-09 10:59:22
-
5年1.8万人死亡,低速电动车终于要清理了
2018-11-09 10:45 政策风向标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回访记
2018-11-09 08:25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深火焰蓝色 消防有了这套新制服!
2018-11-08 20:58 -
被A级通缉,他吃20片安眠药自杀,药过期了…
2018-11-08 20:18 廉政风暴 -
习近平会见古巴领导人:能支持的,我们一定会支持
2018-11-08 20:09 拉美左翼 -
“美国国内涉华消极声音增多,值得关注”
2018-11-08 18:48 中美关系 -
习近平上海考察的这些细节,温暖、感人
2018-11-08 17:37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95岁的基辛格又访华了
2018-11-08 16:18 中美关系 -
-
魏凤和率团离京访问美国
2018-11-08 13:46 中美关系 -
杨洁篪见博尔顿:第二轮中美安全对话为两国元首会面做准备
2018-11-08 09:05 中美关系 -
习近平向互联网大会致贺信,引发中外人士共鸣
2018-11-08 08:52 世界互联网大会 -
习近平在沪考察: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018-11-07 20:59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珠海原市长李泽中被双开
2018-11-07 20:09 廉政风暴 -
昂山会见中联部部长:感谢无私帮助
2018-11-07 20:09 -
中期选举结果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中方回应
2018-11-07 17:39 中美关系 -
半月谈:中国人应放下暴富的沉重包袱
2018-11-07 17:19 -
外交部:中国网民每天产生300亿条信息 说没言论自由的什么逻辑?
2018-11-07 16:35 中国外交 -
被迫假离婚13年后,这对维汉族际婚姻的夫妻终于复婚了!
2018-11-07 13:30 婚姻故事 -
习近平向第五届互联网大会致贺信
2018-11-07 12:06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相关推荐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97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评论 106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26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51“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1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