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泉:别了,巴塔 别了,瓦尔特
关键字: 瓦尔特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巴塔去世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波黑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悍然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空袭。同之前波黑战争中对南斯拉夫的模糊印象不同,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给我留下了关于南斯拉夫刻骨铭心的记忆,这记忆不仅仅是电视上播出的北约战机袭击南斯拉夫电站、学校、医院、电视台、难民车队、和平示威者的惨状,更有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我三名记者牺牲的骇人罪行。央视记者在轰炸期间对巴塔的采访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对自己的国家横遭战火,生灵涂炭,这位荧幕上的老英雄表现的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记得当时我母亲对着电视,说了这样意味深长的话,“南斯拉夫可是个很坚强的国家(估计是从巴塔电影当中得到的印象),可惜就这么被美国给祸祸了。”面对发生在南斯拉夫的惨剧,我第一次真实地明白了“国破家亡”对普通人来说是怎样的一种灾难,而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更让许多国人感受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国际公理和国人尊严的严重羞辱和粗暴践踏。
巴塔在中国的成名作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在2007年才认认真真地把这部电影完整地看了一遍,而这距离这部电影首映已经过去了三十四年,跨越了将近两代人,因此以新一代人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在技术上有很多硬伤,比如在取景上,萨拉热窝城出现了许多二战时期不可能有的现代建筑,道具上,摄制组将俄制T34坦克刷上一只豹子冒充“豹”式坦克就令具有最最基本军事常识的笔者感到哭笑不得,但在“硬件”条件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艺术家们在故事性等“软件”上做足了功夫,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鲜活的人物形象,经典的台词,更是将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
伟大的人民必然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创造出如此经典的佳作,这让笔者在感叹南斯拉夫人民当年的巨大活力的同时,更为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彻底陨落而感到唏嘘不已。
无论如何,巴塔是幸运的,他以83岁高龄平静地躺在医院里,得以善终,我的两位同学也是幸运的,虽然遭遇了战争的创伤,但她们毕竟挨到了相对和平的时代。而另一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瓦》和《桥》的导演,穆斯林族人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在波黑内战中被活活饿死,而长达十数年的前南武装冲突使更多的人在萨拉热窝,在斯雷布雷尼察,在贝尔格莱德,在诺维萨德,在普里什蒂纳死于非命。无疑,南斯拉夫的解体和内战不仅仅是一个曾经英雄辈出的国度的陨落,更是使全体前南地区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空前浩劫。而前南斯拉夫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对国人的启示,则更是值得我们这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的每一个人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瓦尔特”走了,一个时代的符号离我们远去了。在此,向这位中国人民真正的老朋友,和他身后曾经英雄辈出的那个巴尔干山巅之国致以最后的敬意。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胡言乱语柯青山解读:
《瓦》和《桥》的导演,穆斯林族人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在波黑内战中被活活饿死,而长达十数年的前南武装冲突使更多的人在萨拉热窝.
穆族和塞族一起共同流血保卫的萨拉热窝,就这样在虚无缥缈的民族独立中,宗教战争中变成废墟,不得不令人感慨。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最新闻 Hot
-
“不确定哪个更侮辱人,是关税,还是美国派他当大使”
-
“还当我们都是没上过学的乡下人?!”非洲人怒了
-
电动车模式上太空?“中美太空竞争发生重大转变”
-
他信首次公开回应:洪森给我女儿“下套”,“兄弟情”已破裂
-
“亚洲国家刚被课税40%,谁搭理鲁比奥那套中国说辞”
-
尬…特朗普称赞“非洲小美国”总统英语不错:哪儿学的
-
布局印尼,“别怀疑中国人的能力”
-
菲律宾被上调关税,美前官员先急了:还要不要跟中国竞争了?
-
又下黑手!美“中国委员会”要美高校停止与中国合作
-
“中方多次建议不听,现在撤回为时已晚”
-
政府“没跪”,日本经济大拿反批:让特朗普感觉被背叛了
-
特朗普“垂涎”非洲这五国,自吹“我们比中国更好”
-
警惕!“美企竟这样绕过禁令,偷拿中国关键矿物”
-
中国30天免签政策太香,有人催英国赶紧加入
-
石破茂:决不能被美国小瞧
-
和特朗普抢时间,“原本运往中国的也在转向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