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岚峰: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关键字: 科普微博量子纠缠普朗克思维方式逻辑性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断脊。但凡作过教师、讲过课的人都知道,把一件事讲得让别人明白,是多么不容易。在这方面,我的教学经验对于科普工作很有帮助,我十分感谢听过我的课的学生们。
当然,准确和生动这两个要求是有内在矛盾的。当它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我的理解是:第一,你应该优先选择准确,这总比犯错要好;第二,其实呢,如果你不能准确而生动地解释一件事情,这往往表明你并没有透彻理解你要讲的东西,或者表明这件事本来就不适合向公众科普。
在这方面,我的博士后导师Roald Hoffmann教授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他是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获奖原因是他对定性分子轨道理论的贡献。见到他之前,我以为科学家,至少理论家,都是一开口就是一串科学术语,不带上数学公式不出门的,时常让你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见到他以后,我惊讶地发现,这位老先生是一位非常热爱教学的人,总是笑眯眯地给你讲东西,而且他的教学从不故弄玄虚,总是给你一种感觉:定性分子轨道理论很简单,很容易理解,通过少量的计算就能推导出大量的预测,虽然很漂亮,但绝不神秘。
2015年,作者与Roald Hoffmann教授在北京召开的第15届国际量子化学大会上合影
Roald Hoffmann有一个说法,我的印象非常深。他问:什么是一个好的理论呢?然后回答:好的理论,就是尽可能简单,你把它一减再减,直到再减你就什么都剩不下为止,也就是说再减你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就要出现定性的错误了。到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相信,剩下的每一条都是本质性的,这就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描述。爱因斯坦有一个类似的说法:“尽可能简单,但不要过分简单。(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Roald Hoffmann的说法,相当于对爱因斯坦的话做了一个可操作的解释。
听Roald Hoffmann讲科学,最显著的感觉就是:所有的科学道理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如果有些道理不容易理解的话,那就是不适合他的理论研究的课题了。这时他就会说:这个问题很复杂。然后大家就会心一笑。因此,不是所有的科学道理都容易理解,但是只要是你真正理解的科学道理,你都能够讲得让别人理解。
我们来重复一遍:只要是你真正理解的科学道理,你都能够讲得让别人理解。这就是我从事科普工作的基本信念。
由此引出一件有趣的事。我没有写过定性分子轨道理论的科普文章,因为这不是一个普通人了解和感兴趣的领域,只有化学和物理专业的工作者才会有兴趣,但是在我科普任何其他领域的时候,无论是量子信息还是核聚变,Roald Hoffmann教授的思维方式都具有基础的重要性。这就引到我前面说的“巨大的空档”中的最后一点:科学的思维方式,跟具体的科学知识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我们国家在字面上很重视公民的科学素质,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经常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根据2016年的调查结果,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科技工作者都知道,这种数字仅供参考。因为现在的科学素质标准很大程度上过于粗浅,只重视对若干具体知识的掌握,难以表现科学的思维方式。我相信,理解质疑、证明、逻辑体系、判决性实验等科学思维方式的比例,远远低于6.2%,——有没有到1%我都很怀疑。
当然这是个很高的标准,发达国家公民达到这个标准的比例也很低。但我估计,总要比我们高一些。毕竟他们有几百年的科技积累,用科技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已经很普遍了,而我们有太多的人还只热衷于用道德、组织、文化等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意识到科技的基础重要性。你跟他讲科技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习惯性地要怀疑一下,或者把这归结到某个社会原因上去,总是不肯承认科技本身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科普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树立科学的高大上形象,让公众形成有事找科学的思维模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离现代化就近得多了。
因此,让我们来重复一下:在面向专家的技术性文章和面向群众的过于粗浅而往往不准确的文章之间,我们的科普工作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档,即面向那些值得科普的读者,准确而生动地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最重要的观察。
最后,科普工作跟整个中国科技界的形象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所在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常务副主任罗毅教授,在2016年接受了澎湃的采访,对媒体界进行了一番强烈的吐槽,非常有意思:
“我感觉我们的文化里面批评的成分太多,大家老是批评自己,其实我们这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你如果看英文的杂志,你就觉得中国的科学真是非常非常的好,你要看中文的报道,就一塌糊涂。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媒体把很多很差的所谓做科研的人,当成了科学家,当成了中国科学的代表,然后用他来批判那些做得非常好的人。”
罗毅教授
我想,中国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对罗毅老师的这番话都会有强烈的共鸣。基本的情况就是,中国科技界在社会上得到的承认远低于应得的承认,这既不公平,对国家也非常不利。当然,现在也有部分群众以为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越美国了,进而以为中国的科学在历史上也多么多么先进,产生了自大的狂想,这种民粹情绪对国家也是大害。
这些错误印象,都有待于我们的科普工作去矫正。事实上,我流传最广的文章并不是对量子信息或者任何领域知识的科普,而是一篇分析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文章,叫做《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结语
为科技界发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客观、全面、平衡地评价中国的科技和发展趋势,准确而生动地向社会中坚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科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16“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37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37“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86“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评论 193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