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之光:911之后14年,难民潮与无尽的冷战碎片
关键字: 叙利亚难民叙利亚难民潮叙利亚男孩溺亡叙利亚男孩之死911美国911同样的,21世纪世界秩序变迁的另一个分水岭,实际上也与冷战的霸权秩序密切相关。2001年9月11日,一个叫做奥萨马·本·拉登的人重新出现在世界媒体面前,他以同时袭击纽约世贸大厦、华盛顿白宫与弗吉尼亚五角大楼的方式,将伊斯兰主义与圣战重新放到了世人面前。随后反恐战争的开始,又正式成为今天西方世界描述“两种文明冲突”的政治标杆。在“反恐战争”的框架里,美国对本·拉登的复仇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上。美国让世界相信,本·拉登是一个凭空出现的罪恶之源,而随着他的死,“后冷战”时期的世界平衡便会自然恢复。2011年,本·拉登死了,尸体被丢进了大海。2014年,伊斯兰国正式宣告成立。
1985年里根第一次在白宫接见塔利班
1986年美国总统里根接见阿富汗抗苏游击队领导人布尔汉努丁·拉巴尼,此人后来曾任阿富汗总统,后被塔利班炸死
对大多数人来说,911袭击与2010年“阿拉伯之春”、2014年伊斯兰国成立一样,似乎都是凭空出现、出人意料的特殊事件。在“后冷战”的思路中,无论是用“文明冲突”的叙述,还是“新冷战”的讲法,都预设了一种历史的断裂。这种断裂的历史观假设,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的优越性,是随着苏联解体而不证自明的,是一种“好”制度对一种“坏”制度的进化式替代。因此,冷战“结束”之后的历史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而在这一新阶段中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均是全新的,与过去历史毫无关系的事件。然而,我们会发现,本·拉登在2001年对象征了美国世界政治、经济、军事霸权的挑战,本质上与他在上世纪80年代对苏联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霸权反抗存在一种逻辑联系。后者却在1985年被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称为一种“道义上堪与美国建国之父们相媲美”(the moral equivalents of 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的行动。
这种冷战史的叙述传递了我们今天对世界秩序的理解方式。在这种叙述中,冷战“结束”的标志实际上是一个霸权对另一个霸权的胜利。在这种霸权主义的政治框架中,原本作为各国各地平等政治努力的民族解放运动,被以国家利益为绝对中心的霸权主义政治劫持。随着意识形态政治的消亡,以及世界主义精神的退潮。这种原本蕴藏了世界主义式的平等政治可能的民族解放运动,很快便蜕变为一种几乎是部落主义与宗派主义的行动。它撕裂了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政治统一,也撕裂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天然联系关系,它构成了我们今天碎片化世界的政治基础。
谁该为叙利亚男孩之死负责?
从第三世界的政治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冷战”其实远未结束。那种从民族独立出发,到社会解放的国际主义平等目标,直到今天还远未实现。2010年开始的阿拉伯世界动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碎片化的中东与北非。而这场动荡带来的难民们,又将战争的残酷赤裸裸地展现在欧洲人面前。伴随着反恐战争、伊斯兰国兴起、在21世纪的今天,19世纪的幽灵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而重新回到20世纪中期,第三世界平等政治斗争的现场,也许是超越这种碎片化危机,超越“后冷战”意识形态的必经之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特朗普将‘抵制’南非主办的G20峰会” 评论 71日本这回要对美国咬紧牙关不松口了 评论 115“机智!中方出新招,进一步堵住漏洞” 评论 158“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评论 158“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评论 23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将‘抵制’南非主办的G20峰会”
-
黄仁勋:美国管制对华出口,失败
-
梅德韦杰夫督促乌克兰抓住“最后机会”
-
马斯克将大幅削减政治支出,“死守”特斯拉
-
特朗普说霉霉不HOT了是什么意思?白宫回应
-
鲁比奥急了:美国没有退出世界,也不会被中国取代
-
日本这回要对美国咬紧牙关不松口了
-
为对抗中俄,特朗普砸1750亿美元打造“金穹”
-
“俄方将向中国通报谈判的所有细节”
-
光天化日下,墨西哥首都市长秘书与顾问被枪杀
-
法德喊话欧盟:赶紧取消,不然输给中美
-
日本农相辞职,此前称“从未买过大米,我家大米多到可以卖了”
-
5月LPR下调0.1%,百万30年贷款少还1.96万
-
被指过于“亲华”,李在明:不能全盘押注美国
-
“机智!中方出新招,进一步堵住漏洞”
-
“美国7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3年级,中国在嘲笑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