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媒称这座中国城市在降低医疗成本上成为典范,但是……
关键字: 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观察者网】看病难,看病贵,医疗保险让财政入不敷出。这已经成为全世界行政者的治理难题。医疗保险和财政负担之间的矛盾不管在欧洲还是在美国都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而中国模式却成为了外媒眼中值得学习的榜样。
此前,观察者网曾经报道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就称赞中国“大病医保制度”创新值得借鉴。《柳叶刀》是一个严肃的学术刊物,并没有政治立场。
有趣的是,最近一直对中国不那么友善的《金融时报》都开始注意到中国的医疗改革案例。这一次,它们把注意力放倒了福建省三明市上,文章称三明找到了降低医药成本的方法。不过《金融时报》也没有忘了自己的老本行,它们不忘提一句,降低成本可能带来医疗质量下降。
(图源:金融时报)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部,有大约250万人口。三明市找到了一个应对看病贵的方法,就是从从引进跨国公司药品转而支持本地的仿制药,并打击从经销商那里吃回扣的医生。
此举获得了中国卫计委的赞赏,也得到了世界银行的支持。所以这个政策被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进行试点。这让外国大型药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福建三明所在位置)
中国目前正在迈进老龄化社会,这里曾经是一个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和产业一起转移到了沿海地区。而留在城里的多数是需要社会保证的人群。2011年,市政医保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是当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文章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官员将医院管理、药品采购和健康保险合并为一个机构管理。并且使医院成本和负责人收入形成反比关系。这有效防止了药品的涨价,减少了获利的中间商。
政府和药商直接谈判,要求药商以非专利药价格来设定价格。在2012年到2014年间,用于治疗乳腺癌的依西他烷的价格从每箱108美元下降到22美元。改革将医疗支出控制在GDP增长之下,这一改革截至2017年9月已经实现了2300万美元的盈余。
(三明模式,图源:新浪博客)
当然,《金融时报》在适当的时候抛出了对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医药工作组负责人宣翠(音译)的采访,宣翠说:“这种改革让政府和大型药企疏远了,跨国公司们对这种减价政策很不高兴。”
另外,《金融时报》还采访了一些在改革中受到冲击的医药销售代表,称药品价格下跌,所以大公司不再向三明提供“高质量”的药品。很多销售代表开始转行开药店。
最后,《金融时报》采访了一名名为阿曼达(Amanda Li)的人,她说三明医疗很便宜,但是效果很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王骁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30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33“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42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39“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95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