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住大陆台胞过得怎么样?有一项重要发现……
长期以来,常住大陆台胞被认作“实用主义的过客”。实际上,他们已不满足于“融而未入”的状态。[全文]
-
九旬院士再问暴雨:40年救灾,我们究竟学会了什么?
从1961年到2017年中国许多地方的洪水风险都有所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变暖,全球暴露于洪水风险中的人口在增加。[全文]
-
德国7月PMI数据突然崩盘,给中国提了什么大醒?
乌克兰危机以来,德国深陷高通胀和经济衰退风险之中。近一成企业因投入成本过高而减产甚至停产,另九成则危及公司生存,预计2023年将出现更大规模的减产与停产;中小企业面临更大挑战……[全文]
-
揪心事故背后,谁来解决“无人负责”的问题?
中国官员因监管失责面临着严厉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问责。为何在中国事故情境下官员问责被视为正义?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监管问责?[全文]
-
中国低调了12年的一项计划,引起美国智库极大关注
美国政府长期把目光放在大企业上(如华为),却忽略了由“小巨人”和“单项冠军”组成的更大生态系统。这些企业构成关键产业链节点,不仅反映中国的相对优势,也折射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弱点和依赖性。[全文]
-
《万里归途》意外火了,主旋律是怎么变成“新主流”的?
我们要看到,这些作品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带有“新主流”文艺的气象,是因为它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出了全新的思想内容。[全文]
-
“没文章, 我们就像没子嗣的妃子!”博士们为何如此抑郁
当一个受抑郁困扰的博士生失去体验和享受生活的兴趣,学术也就几乎成了生命的负累,过寻常生活的能力也被剥夺了。[全文]
-
为何城里“全职太太”被羡慕,农村“少奶奶”却被笑话?
庆幸的是无论她们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正改变女性自我角色重新定位。不同的是,城市中的“全职太太”逐渐被社会认可,而农村“少奶奶”即便为了孩子不成为留守儿童放弃外出打工,依然无法被同村人理解。[全文]
-
美国这几年太多动荡,根本原因是培养了过多文科生?
在人们的预期不断上涨及满意度不断提高时,将产生革命拐点,因为期望持续上升而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让人无法接受,为人们反抗没法兑现承诺的社会制度奠定了基础。[全文]
-
美容诊所暴利47亿,揭开一场群体操控的迷局
对“回归女性”的渴望,以及对男性中心文化的警觉的缺乏,使得中国女性毫无抵抗力地投入到西方消费社会所创造的性别文化中,成为商品经济剥削和利用的对象。[全文]
-
低于印度,甚至不如美国?中国青年人口的剧变逼出三大隐患
近年来的青年性别结构失衡则是男孩偏好、生育率下降及性别选择技术可及性提高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结果,是出生性别比长期偏高的后果。[全文]
-
中国如何回答笼罩在世界人民头上的问题和疑云?
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根本弊端,拆散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架构,使其丧失了发展所需要的国家能力,丧失了基本的社会稳定,并进而导致经济失败和政治混乱。当前,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找新的道路的关键时刻……[全文]
-
英国政坛突发“逼宫”巨震,一场雄心勃勃的自救宣告终结?
尽管此次英国政坛巨震直接起因于约翰逊个人丑闻和用人失察,但从更长时段看,危机的种子,早在几年前就已埋下。[全文]
-
“我为什么要和德国朋友论辩中国社会主义3.0?”
“我们的社会福利体制在过去几年开始停滞甚至后退,社会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此,我们应该用战后的社会民主机制来挽救危局,还是创造一种崭新体制来克服这些困难?这是西方目前所困惑的问题。”[全文]
-
震怒全网的教材丑化和核酸造假,都指向同一个陷阱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并不像设想的那么完美,实际上,它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可能增加公共服务提供的责任风险。[全文]
-
伪清华博士考协警闹剧,牵出一个真正棘手的现实矛盾
“领导决定要提谁从副主任科员到主任科员了,大家就是在处里划票,这相当于是一个程序,但只是后置程序,就是领导决定要提你了,所以要对你测评,而不是要测评你行不行,才决定你能不能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