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峰:李光耀盖棺何必定论
关键字: 新加坡李光耀李光耀葬礼李光耀逝世人民行动党内安法新加坡福利新加坡人均GDP新加坡制度新加坡普通人如何面对未来
说李光耀“铁腕”也好,讲他“变色龙”也罢,新加坡的经济奇迹确实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他自己也从来毫不隐晦地表示,如果没有他的领导,新加坡就不可能有今日的繁荣富庶。但这一点在未来也可能会有所动摇。
请看以下两图:分别是1960-1990年,也就是李光耀以总理身份直接执政时期,香港和新加坡的GDP历年数据统计。
可见,在这30年里,香港即使没有李光耀,也以略低的起点反超了新加坡(1960年香港人均405美元,新加坡428美元;1990年香港人均13486美元,新加坡12766美元)。作为同在东亚地区、同为自由港的城市型经济体,香港的发展史或许会被人用来动摇李光耀的“不可或缺性”。
因为香港和新加坡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现经济奇迹的理由极为类似。在二战后全球贸易兴起的大背景下,它们均占据了关键的、难以替代的贸易地理位置;周围广大的经济腹地由于种种原因,都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其提供各种转口和金融服务;以及主要居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工作勤勉。而且,新加坡由于独立前是英国在整个远东的势力中心,还有修造船业等一定的工业基础。
当然,必须承认李光耀领导下的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上非常成功,还要面对比香港远为险峻的周边环境。而且,在李光耀“资政”下的新加坡也没有犯什么错误,之后又成功把香港甩在身后。
但质疑者很容易推论,新加坡经济成功是大概率事件,没有李光耀或许会有些许不同,但几乎不可能沦为落后贫困的热带港口。对于此说,肯定见仁见智,但其杀伤力同样不容小觑。
对于普通新加坡人而言,或许更关注当下。人均GDP数据上看不错,但新加坡是典型的收入差距极大的社会。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新加坡居民人均月工资收入是3142新元,其中收入最高的10%人均月收入达到11552新元,而最低10%居民人均月收入仅440新元。
新加坡的“组屋”常常为人津津乐道,但该国整体而言,依然没有多少福利保障。中央公积金本质上是强制储蓄,而非“福利”,不能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互济性。虽然有人赞叹新加坡老人也能焕发活力,但七十岁以上老人往往是出于生计才无法退休,而且这在新加坡司空见惯。2012年一位80高龄的本地老人在做清洁工时猝死曾经引发社会轰动,但之后仍然是不了了之,人民行动党政府依旧毫无改变的意愿。
其实早在李光耀2011年宣布退出内阁正式引退二线之前,已经有人公开表示,新加坡的现有模式看似是由严密的法律和规则支撑的,也得到了大多数新加坡人长期的认同,但根本上其实是完全依赖于强势领袖个人的压力,所以在李光耀身后很难继续长期维持。如果只是一般人如此声称,以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自居精英的骄傲,恐怕连理都懒得多理。但这么说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萨缪尔·亨廷顿,公认的西方顶级政治和战略学者,推测的份量自然就沉甸甸了。
而且事实似乎也正在印证亨廷顿之前的预言,甚至在李光耀去世前,这股浪潮就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容易压制了。2011年新加坡国会选举虽然依然在严密控制之下,但人民行动党还是遭到了1963年以来的最大挫折。而连新加坡媒体也承认,原因之一就是李光耀在选举前几天,再度习惯性的放言威胁选民,屡试不爽的招数这次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弹。数月后的总统选举,人民行动党中意的人选更仅以极微弱的相对优势涉险过关,首次失去了绝对多数。
去年李显龙在接受一家中国媒体(《新世纪》周刊)采访时,第一次公开表示“相信李氏家族不会再出现第三位总理”。虽然这并不是正式的承诺,但实际政治意义与“江南案”后,蒋经国表示不会再将“总统”职位传给第三代也相差无几。在失去绝对权力的保护伞后,蒋家父子在台经营数十年的神话被迅速打破。对普通人而言更为糟糕的是,台湾的政治走向也历经波折,经济大不如前,甚至工资常年停滞。所有这些当代人还都历历在目。
李光耀去世后,新加坡目前一切如常,但未来风险犹存。以全球之赞誉对李光耀过度褒扬,无助于新加坡解决现有的问题,反而有可能在负面的历史和现实切片发酵时,引发更猛烈地反弹。但抓住个别历史细节草率批评,或在变革时放任民粹主义,则可能令新加坡陷入不必要的混乱。盖棺而不定论,或许今日之后,才是最考验新加坡人政治智慧的时代。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16“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37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37“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86“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评论 193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