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关注未加入亚投行的中小国家
大家对中国金融影响力和亚投行的“朋友圈”津津乐道,对美日等大国未加入权衡得失,却无意间忽视了在“一带一路”区域里扮演重要角色、但未加入亚投行的那些中小国家。剖析这些中小国家未加入亚投行的原因,与亚投行未来发展战略方向休戚相关。[全文]
-
一带一路让“中国崩溃论”再崩溃
中国企业应该勇于面对风险,重拾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冒险主义精神,勇于闯荡。我预测,假以时日,“一带一路”培养出的投资家、企业家,将会比中国企业界的“92派”们更强大、更富有全球视野。而那个时候,所谓“中国崩溃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全文]
-
“一带一路”路线图亮点在哪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不会替代现有合作机制和倡议,而且还会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与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建设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全文]
-
博鳌现场随笔:官再大,在这里都变小了
15位国家元首、200多位世界500强老总,在博鳌主会区,迎面走来一个人,内心常打着嘀咕,咦,他不是那个那个谁嘛?她不是那谁谁啊?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脑海中不停地打转,眼前应接不暇,这是我今年参加博鳌论坛的第一感受。[全文]
-
“中国崩溃论”,光反驳还不够
笔者想与读者及相关机构共同思考的是,为什么那么多年来仍有一些学者对“中国崩溃”这个伪命题乐此不疲?除了在中文媒体上反驳,我们还有其他办法应对这个在美国尚且都“不入主流”的话题吗?[全文]
-
G20手记三| 会有“中澳国”出现吗
FTA后的若干年,有理由去想像一个“中澳国(ChinAustralia)”的可能性。这或许意味着某种中国“改造”世界的新方式。英式霸权充满血腥,美式霸权充满强迫,中国不搞霸权,却充满平等、互惠、尊重,或许能走更远。[全文]
-
G20参会手记三| 会有“中澳国”出现吗
FTA后的若干年,有理由去想像一个“中澳国(ChinAustralia)”的可能性。这或许意味着某种中国“改造”世界的新方式。英式霸权充满血腥,美式霸权充满强迫,中国不搞霸权,却充满平等、互惠、尊重,或许能走更远。[全文]
-
G20手记一| 中国第二次改造世界
“习奥会”会谈结果被报道出来时,美国同事不禁感叹中国对自己祖国的影响力。他还认为“美国经济几近没救,幸亏中国帮忙”。他至少折射了一批美国人的看法,但中国舆论中仍流行着对中国外交软实力弱的诸多批判。[全文]
-
G20手记二| APEC蓝来了,G20蓝还远吗?
这两天,世界进入了G20时间,但G20时间以中国为基准。第二天被视为“G20中国日”,演讲嘉宾有4位来自中国。卡梅伦也以中国为例,大谈基建对英国的促进作用。中国主办2016年G20峰会,似乎已是众望所归。[全文]
-
伊朗人为何比中国人更有民族自豪感?
我在伊朗不止一次听到学者反问,中国经济总量都已是世界第二了,怎么不是世界大国呢?他们认为,伊朗就是世界大国,能源控制与影响力可以覆盖全球,这只有世界级强国才能做到。[全文]
-
问题来了,中国新型智库怎样胜美国
中国智库发展逐渐呈现产业化趋势,但远未形成与国家发展相匹配的决策咨询力和国际影响力。数月前,笔者走访美国20多家智库与机构,结合日常的智库运营经验,谈谈切身感受。[全文]
-
向德国青年精英讲述中国故事
去年,美国智库朋友告诉我:美国已没救。半年前,一位德国著名学者也说:欧债危机很难解决,欧洲已没救。国内有些学者也说中国已没救,但20多年事实证明,中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全文]
-
中国能理解韩国的纠结吗
考察韩国文化产业与环保设施时,当我们不感兴趣、觉得国内比他们好,对方会显得很沮丧;但只要中国人说敬佩与尊重时,组织者就溢于言表,把中国人当“亲兄弟”。[全文]
-
访韩日记之二:怎么俘获韩国芳心
《京乡新闻》副总编告诉我:“韩国人对美国最有好感。”中韩距离,比美韩要近10倍;中国人在韩国的人均消费是美国人的2倍。但韩国就像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少妇,念念不忘远方的山姆汉子。[全文]
-
访韩日记之一:怎么解剖韩国崛起
“2010年韩国加入了开发援助委员会,已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我恍然间找到了去韩国的价值所在。为什么这个1950年代与中国一样一贫如洗的国家,能够在短短半个世纪间成为发达国家呢?[全文]
-
商场人流如织,为何对经济悲观?
连月来,笔者到多地调研,看到各大商场人流如织,完全没有舆论中蔓延的经济悲观主义情绪。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其说经济面临断崖式下坠危机,不如说中国正面临凤凰涅槃式的重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