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美手记三:中国不是东郭,美国不是狼
在华盛顿拜访了近10家著名智库,几乎每天都在争辩、甚至是争执,那些被政治氛围和利益集团所围困的美国智库,张嘴就是挑逗一些细小议题。那时,我内心甚至有一些愤怒:当初你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的那个低姿态呢?你们是狼吗?中国被愚弄成“东郭”了?[全文]
-
访美手记二:当美国全球合伙人,中国占多少股?
“还坚持您的G2概念吗?”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我问坐在右手边的伯格斯滕。他解释了许多,仍然坚持2008年时提出的那个震惊全球的G2概念。但坐在左手边的拉迪则保持缄默,美国智库的两位“头牌”高级研究员对中美关系的定位看上去相当微妙。[全文]
-
访美手记一:习主席访美前夕,我听到美国人这样说
不少美国精英私下向我透露,奥巴马内心比中方更希望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能获得成功。因为这将是奥巴马卸任总统前与中国领导人相处最长久的一次重要会见,与他的外交遗产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在许多全球议题上,美国对中国的倚重远比上述分歧更紧迫。[全文]
-
中非发展道路,应不羁于西方模式
9月9日至10日,第四届中非智库论坛在南非行政首都茨瓦内举行,上百位中国与非洲各国的政要、著名智库学者参与了两天的讨论。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开幕全体大会上的主旨发言。[全文]
-
西方媒体看中国,还能更双重标准吗
我曾问过奥朗德总统,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应付媒体。可能各位会说,那叫“政治化妆”,与中国媒体“审查”不同。好吧,同样是人群抗议,在西方叫“骚乱”,在其他国家则叫“革命”;同样是非法暴力,在美国叫“恐怖主义”,在中国叫“无声反抗”,还能更双重标准一些吗?[全文]
-
参与“一带一路”,胆子还可再大些
现在“一带一路”风险的确非常多,但目前对风险担忧有一些过了。风险必须防范,风险永远与利润成正比。社会、企业、民众必须要跟上国家“走出去”步伐。此时,我们要重拾1992年冒险探索、市场主义精神,我们胆子要大一点。[全文]
-
让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中国智库
近些年,每到访欧美智库,结交朋友,熟络后都习惯“八卦”一下对方的待遇、激励以及业界行情。相较于欧美智库,笔者不得不说,中国智库规模偏小、预算偏低,智库学者待遇偏差,国家投入整体偏少。目前在中国,社会资金投入智库建设并没有得到法律层面的激励,这是智库远远未得到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全文]
-
黄仁宇发现了万历十五年,谁又会发现2015年
就像黄仁宇发现了万历十五年,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学家看到了1896年的真正意义一样,2015年注定要以一个特殊的含义记载进中国历史,甚至写进世界历史。这一年,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从内到外开始改变……[全文]
-
该跳出美国是敌是友的追问怪圈了
目前美国一些媒体与部分政要频频在南中国海、网络安全、意识形态等领域显露强硬之态,中国不能不高度重视。在一些具体事项上,中美互动不应是水火不容,不是火把水烤干、或水把火浇灭的关系,相反,应是淡水与咸水的交融、篝火与炉火相衬。[全文]
-
只盯“小”事,中国金融话语强不了
中国金融智库很多时候受制于“小金融”研究理念,局限于证券、信托、银行、保险等微观金融范围。“大金融”则强调宏微观金融理论的系统整合,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和谐统一,金融发展一般规律和国家禀赋的有机结合,内外部金融和谐共融的全球化思维模式和跨界意识。[全文]
-
当欧洲改骑单车,中国才刚享受汽车
我在巴黎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人不信。中国人来这里买香水、买包包,就像买蔬菜一样。但我仍然要告诉大家,他们只是占中国人口的1%,甚至是0.1%。现在中国要做的是,发展与低碳的平衡,既要发展,也要低碳。[全文]
-
智库学者应善于讲“一带一路”故事
2015年4月底、5月初,笔者先后两次赴欧,参加在波兰卡托维兹举办的欧洲经济大会和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并分别做了主旨发言,受到了在场中东欧国家听众的广泛认可。其中笔者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全文]
-
在中国政治力量之外……
5月6日-7日,世界中国学论坛首次在海外召开,本次主题是“中国改革:挑战与机遇”,本文为作者在会上的主旨发言。作者指出,知识力量、社会力量和财富力量与政治力量实现了巨大的共识:推动国家进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全文]
-
“一带一路”会带给欧洲什么好处
很高兴在一周内第二次来中东欧国家,上周我在波兰卡托维兹参加欧洲经济大会,听到许多中东欧国家学者、官员、媒体和商界人士对“一带一路”的关注,提到最多的问题是,“一带一路”到底能给中东欧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多么务实的问题啊!我很喜欢这种方式。[全文]
-
波兰日记二| 中国机遇3.0时代的到来
“中国机遇1.0时代”,是世界试探性地走进中国的过程。“中国机遇2.0时代”,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全方位向世界开放,中国与世界相爱啦。2013年,“中国机遇3.0时代”开始,“一带一路”正在推动中国走出去。[全文]
-
波兰日记一| 悲情大国梦
波兰恐怕是全球少有的悲情国度,如果说它不是悲催的话。二战时,22%的人口丧生,国家精英几乎毁于一旦,还三次被周边国家瓜分,一度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不同的是,我遇到过的波兰人没有那么多像中国般的历史悲情与荒谬虚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