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佳:媒体化政治与当代传播治理困境
关键字: 媒体商业媒体市场政治黏性传播治理媒体资源宣传治理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政府部门在舆情监测和危机应对上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舆情监测行业、数据分析行业和公共关系培训行业都因此成了暴利行业。可以想见,杭州市副市长能够很快获知媒体人的遭遇,也许就是政府斥资搭建的舆情监测平台发挥了作用。更极端的现象是,有些网络营销公司和舆情调查公司已经逐渐勾连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通吃,一边鼓动谣言、发动水军,借机营销;一边为政府提供监测服务和联系删帖服务。而在行政系统内部,那些掌管网络信息的部门由此也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成了其他部门于公于私争相公关的对象。由此,一个制度性的舆论商品化态势逐渐形成,它对公共资源的损耗已经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
所谓“媒体挟持行政资源”,还不过是一个行政资源浪费的问题,而我今天想讲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整个行政司法体系的运行逻辑已经逐渐媒体化和公共关系化了。一个简单的现象,就是近几年来政府公共关系培训的火爆。这些培训有理论也有实践,既有案例传授,也会安排在摄像机前的出镜练习,还有演播室和新闻发布现场的亲身体验。
我身在北京高校,对这项业务的蓬勃发展有切身感知。绝大多数这样的培训课程,和我今天讲授的立意刚好相反,他们不是反思媒体化、公关化的问题,而是教给公务人员如何进一步把行政工作媒体化和公关化。有意味的是,他们又总是将亲近媒体的行为贴上“虚心接受公众监督”和“执政透明”的标签。这套思维教给你们什么呢?一个潜在的逻辑就是“媒体受众”等于“人民群众”,面向媒体就是面向群众,官员执政的要义就是要学会怎么应对和迎合媒体,处理好公共关系。正所谓官员要“牵着媒体的手,不离不弃往前走”,政府机构的“形象可塑造、声誉可管理、神秘不是福、沟通要改进”。
当然,公共关系培训本身不是根源问题,根源问题在于政府部门爆发了如此大量的培训需求,在于把执政面向的对象从“群众”变成了“媒体”。这或许体现了如今政治生态中无法扎根基层民主,只会注重表面文章的精英化趋势。
在这种“媒体化政治”的趋势下,现代政治逻辑与媒体逻辑之间出现了根本矛盾:
首先是政治代表的广泛性、正当性和媒体代表的商业性、党派性之间的矛盾。我们讲现代政治,讲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政党或行政力量能够代表民众行使权力。在自由主义对社会群体构成的无差异想象中,现代政治执政的基础是对最广大民意的咨询、调查和代表,这是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的正当性来源。十九世纪中期,市场化媒体出现,于是,又一个宣称代表民意的社会力量诞生了。
产业化的发展让大众媒体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影响,然而媒体对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影响力的攫取、垄断并没有经过民主的授权,而是借由商业机制完成。它的正当性仅仅能够凭借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极为脆弱的说辞构建。我们通常说媒体是第四权力,可是前三种权力都要经过一定的民主授权而获得正当性,唯独是这第四权力,只依靠自我宣称的伦理教条,就能占有如此重要的社会资源,而且借此名利双收。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第二个矛盾,是行政司法过程和媒体舆论过程之间的矛盾。在现代政治运行中,民主协商是一个必备程序,凭借理论辩论和政策讨论,执政主体才能获得他的民意代表性;同样,在行政司法过程中,充分的调查、举证、辩论是公共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然而,商业性的媒体逻辑和民粹化的舆论力量则完全悖逆这个冷静的理性交往过程。它讲求的是第一时间的轰动效应、上纲上线的话题延伸、情绪性的细节展现,以小见大的戏剧化情节,只有这样,传播行为才能获取足够的注意力资源。
当这种媒体逻辑变成系统的舆论生产机制,广泛地渗透进社会生活,并对民主政治运行形成压力时,行政司法过程当中的理论辩论、政策讨论、调查举证等都将成为执政者的巨大包袱,免不了被丢弃和省略。二战前后,众多德国的文化批评理论家都从文化工业的兴盛、消费民粹主义的繁荣这个角度解释法西斯集权的兴起,就是看到了媒体逻辑侵入自由主义政治体系后可能产生的悲剧性结果。直到今天,还有欧洲学者提出“媒体殖民政治”、“媒主政治”这样的命题,对商业媒体冲击欧洲传统的自由主义政治保持着高度警惕。
西方政治中最有特色的选举制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观察今天的美国大选,似乎和看一个真人秀系列剧,例如和“超级女声”的体验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选举实现民主权利的制度设计在媒体逻辑的冲击下逐渐转化成“赢心洗脑”的公关行动。有学者把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概括为从政党民主到“受众民主”的变化过程。从民众参与程度和民意代表程度来看,“受众民主”带来的恐怕不是进步,而很可能是政治生态的保守化和社会格局的僵化。
总之,希望大家注意政治生态中这样一种媒体化和公关化的趋势,并进一步认识现代市场化传播行为的舆论生产机制和政治属性。最后的部分中,我们也讲到了西方政治在媒体逻辑冲击下面临的挑战,其中很多现象和问题都与中国社会非常相似。但是,我们知道,中国政治中的选拔机制、组织运行机制、文化宣传管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与大众传播之间的隔离,这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媒体逻辑的免疫效应。我想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更应重新客观地思考一下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及其当代意义。
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98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6“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407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