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短房:连车都不通,港珠澳大桥就是个“面子工程”?
关键字: 港珠澳大桥大桥港珠澳大桥不能通车欧亚陆桥英法海底隧道香港经济3. 不能通车?看看欧亚大陆桥和英法海底隧道
说这座大桥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通车”,这种说吧比“面子工程”更“无厘头”,根本站不住脚。
内地和香港、澳门确实存在诸如车牌、交规、通行习惯等方面的区别。但是,这些并不能造成“有桥不能通车”的情况。
很多有物流工作经历的朋友都知道,东起日照、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欧亚陆桥”铁路系统,作为连接欧亚间陆路交通的纽带,已通行了几十年。
这条“欧亚陆桥”的两端即中国境内和欧洲柏林以西,使用的是轨距1435毫米的标准轨,而在前苏联东欧境内则多使用轨距1524毫米的宽轨。
如果照“不能通车论”者的逻辑,道路制约因素更高的铁路“车不同轨、书不同文”,岂不是更“不能通车”?
事实上,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换轮”操作,这条铁轨铺成的“陆桥”一直畅通无阻,即便是冷战时期,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交通也未停滞,近些年来,更成为中国多地发往欧洲各地货运专列的载体。
“欧亚陆桥”是由一段段原本独立运行的铁路“拼接连缀”而形成的一座“世界上最长的桥”,总建造、运营和维护成本虽高,单次投入却并不高(严格说其实根本无法计算)。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单次高成本大投入”的工程范例——英吉利海峡隧道。
英吉利海峡隧道(图片来源:烟台日报)
英吉利海峡隧道构想首次出现于1802年,1988年6月破土动工,1994年5月通车,工程预算26亿英镑,实际工程开支46.5亿英镑(超支80%),实际项目总开支63.6亿英镑(超支140%)。
以当时币值计算,英吉利海峡隧道是不折不扣的“全球第一大投入基建工程”。
表面上看,这条复线“纯高铁”似乎并不存在“通不了车”的问题(如果是公路隧道则英国右舵、法国左舵),但实际上英、法两国铁路机车标准大相径庭,按照“不能通车论”的标准,是和港珠澳大桥一样存在“通行不能嫌疑”的。
实际情况如何呢?
经过磋商、协调和磨合,不仅英法两国的机车都可在这条跨越不同铁路网的“海底桥梁”往来无阻,标准和英、法都存在差异的比利时、德国机车也照跑不误。
自2017年1月以来,中国发往英国伦敦的“新丝绸之路”货运专列,从中国义乌出发,先是经过欧亚陆桥,在德国更换车头后,沿着英吉利海峡隧道一路驶入伦敦。
这趟首发专列行程1.2万公里,途经9国、15个城市和不同轨距、交规的铁路区域,多次更换车头。
这样的“万里九国之桥”都能畅通无阻,全程穿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连桥带隧带岛带引桥,全长还不足50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就“通不了车”了?
4. 质疑畅通无阻,主要是某些人“心梗”
事实上“左右舵”和“车牌交规之别”从未阻碍过内地和港澳间的车辆交流,驻港澳部队的车辆固然早就顺利进驻,“直通车”、货柜车、冷柜车也常来常往。
这些本应是常识的东西,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在无桥、无隧时代都能妥善解决的上述问题,难道有了一座好桥,反倒成了某些人口中的“花钱买罪受”?岂有此理!
坦率地说,某些人遮遮掩掩地提出这样那样的奇谈怪论,对修建这样一座让港、澳和珠三角暨内地间联系更紧密、交通更顺畅、彼此依存度更高、融合更方便的桥梁如此感到身心不适,归根结底,不是“桥梗”或大桥“通不了车”,而是“心梗”——可能是他们的心里不愿意“粤港澳通车”。
桥也好,路也罢,都是便利互联互通的,只有从内心里抵制互联互通,希望“不连不通”者,才会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用种种奇异的理由阻挠——并不牵涉“交规之别”、“车牌之异”的“广深港高铁”,不也一样被“阻击”了很长一段时间?
好在粤港澳大桥交付在即,这座大桥究竟是不是“耗费巨资却不能通车的面子工程”?短则月余,长则一年,我们就可看得一清二楚。事实胜于雄辩。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各位库友也会有幸驱车经过这座被称作“世界桥梁工程奇迹”的宏伟跨海大桥,有机会在人工岛上的休息区凭栏眺望伶仃洋的胜景、珠三角城市链的繁华,和“天南明珠一线连”的壮观景象。
- 原标题:连车都不通,港珠澳大桥就是个“面子工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小婷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121“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2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1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