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不知道的毛泽东时代计算机产业
关键字: 张效祥2015中国计算机大会在解决晶体管制造难题后,哈军工成功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441B-I于1964年诞生,相对于美国于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RCA501晚了6年。
441B系列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具有分时操作系统和汇编语言、FORTRAN语言及标准程序库的计算机。在天津电子仪器厂共生产了100余台,主要用于军工、科研、气象、油田勘探等,该机最大特点就是高可靠性和高可维性——1966年,北京举办计算机展览,恰逢邢台大地震,441B计算机是唯一不受地震影响,稳定运行的计算机。该系列机型平均使用15年以上。
441B-II,稳定运行20余年,照片摄于1991年
慈云桂,主持设计411B系列机型
109、119计算机——研制氢弹“功勋机”
1964年,吴几康成功研制119计算机,该计算机运算能力为每秒5万次,运算能力略强于美国于1958年制造的IBM 709计算机,IBM 709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为每秒4.2万次。
吴几康
119计算机
1965年,109计算机研制成功,该机由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组成,稳定运行15年。109和119计算机在我国研制氢弹的历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自主研发大规模集成电路
1972年,自主研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在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诞生,实现了从中小集成电路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跨越。
美国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了8年时间(1960年到1968年)。
而我们的前辈,在被美苏同时封锁扼杀之时,只用了7年就完成了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跨越(从1965年到1972年),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值得后辈铭记!
自主研发为主,技术引进为辅(1972-1979)
在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中国和西方原本剑拔弩张的关系有所缓解,中国从西方了大量引进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西方淘汰的技术(四三方案),甚至从西方引进军用技术(搭载L7线膛炮的五对负重轮,斯贝发动机引进项目)。
对于当时属于高科技领域的半导体产业,中国虽然始终无法从官方途径大规模引进半导体设备和技术资料,但也通过特殊渠道少量购买单机设备,并将其消化吸收后,大量仿制,推陈出新,搭建了自己的生产线。
在这个时期,不仅在解决了汉字处理难题,成功研发混合计算机,还在全国建设了四十多家集成电路工厂,为随后的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解决汉字处理难题
1974年,国家立项748工程。748工程成功研制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汉字精密照排、微型机汉字操作系统、汉字数据库系统、汉字工具软件、汉字全文检索系统以及汉字输入、输出设备,形成了汉字信息处理产业。
混合计算机建功勋
数字计算机是串行操作的,运算速度受到限制,但运算精度很高;而模拟计算机是并行操作的,运算速度很高,但精度较低。混合计算机就是把两者融合,实现取长补短。
在这个时期,我国成功研制HMJ-200系列型大型混合模拟计算机DJM-300系列混合模拟计算机,广泛运用于航天、航海、原子能领域。
HMJ200型混合模拟计算机
DJM-310混合模拟计算机,DJM310型机是DJM300系列低档小型机,可用于求解不高于8阶的线性和非线性微分方程
DJM-330混合模拟计算机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孙武
-
脑洞很大!前北约秘书长:新组织D7,可对付中美 评论 387“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130“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243“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101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9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