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奎:该不该戴口罩,美国人100年前就吵了起来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苏奎】
2020年是西班牙大流感结束100年。发端于1918年初,结束于1920年中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横扫全球,特别是欧美,造成了迄今人类最大的瘟疫伤亡,据测算,至少5000万人被病毒虐死。
美国人民也同样没有能够逃脱病毒的肆虐,超过67万美国人因此而丧生。1918年9月-1919年2月则是最为艰难的战疫期,人们不仅要忍受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伤痛和生活的艰辛,更要与病毒作战。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西班牙大流感是西班牙人惹的祸(也有人想甩给到欧洲参战的中国苦力),只不过是西班牙媒体比其他国家的媒体更为广泛和自由地报道了这次瘟疫,而其他欧美国家因为处于战时,媒体被限制报道这些负面信息,西班牙人因为战争中立而获得了更多信息自由,因此就背上了这口锅。不过有意思的是,西班牙人却将之称为法国流感。而中国人当时囿于信息闭塞和医学知识匮乏,并没有相关的驳斥言论见诸报端。
犹他晚报1918年10月22日有关流感起源的猜测,本文图片除另有标注外,均由作者截图自美国密西根大学图书馆1918年大流感媒体报道电子图书馆
让人唏嘘的是,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终于宣布将新冠疫情定义为世界大流行(pandemic),或许这就是大自然提醒我们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残忍却有效。相比100年前,人类在对病毒认识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饶是如此,在抗疫的方式上,与100年前差异并不大,特别是在非医学治疗抗疫方面,如隔离、检疫、关闭公共场所、禁止聚集、环境卫生、个人防护等,实施的强度和时点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交通方面,如疫期不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倡导步行出行)、强制公共交通工具例行消毒、规定公交车窗户要打开(有的城市明确规定1/3的窗户要打开)、禁止公交车拥挤水平不得超过一定阈值(如规定站立人数不得超过座位的50%)、鼓励甚至强制错峰上下班以减少公共交通的峰值需求(如纽约)、戴口罩才能乘坐公交车(如西雅图)、减少公交服务班次等,这些措施在100年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抗疫措施。
可以说,对于如何抗疫,国际医学界有共同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今年国内外共同抗疫的过程中,最令国人不解的就是西方国家有关口罩的使用。通过阅读那些尘封100年的大量媒体报道以及卫生部门的研究或检讨分析,却可以轻易发现这样的困惑似曾相识,强制戴口罩在美国大地上也曾经存在过,尽管只是星星之火,可以说该不该戴口罩在100年前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甚至是美国当时抗疫过程中最具有争议的措施。
戴口罩就是爱国
1918年8月,西班牙大流感先是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军营传播,很快就传给了城市平民。据传,9月下旬,旧金山一位刚从芝加哥回来的市民将病毒带回了旧金山。9月23日,旧金山卫生局长哈斯勒医生(William C.Hassler)知道了之后,反应还是相当专业和迅速,他立即下令将感染者送进了医院,并将其家庭予以隔离。尽管希望是美好的,但指望这样的措施就能使旧金山幸免于难实在是过于乐观了。10月9日,感染者增加到了169名。又过了一周,病患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人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事实上,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是病毒所致,大部分媒体甚至专业人员都将致病微生物称之为病菌
,细菌才是那时的人们更为熟悉的概念),卫生部门发布了专业的防护指引:高峰期避免乘坐公交车、不要在公共场所跳舞、避免拥挤、注意个人卫生、公交车售票员必须保持窗户为打开状态、医院不接受非必须入院的病人,以及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在诊治感染者时必须佩戴口罩等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阻止病例的不断增加。10月17日,拉尔夫市长(James Rolph)召集相关方面的人士研究更为有力的措施,在会上大家达成了关闭一切公共场所的共识。从18日开始,所有的娱乐场所、室内的聚会、舞会以及社交活动全部禁止,公私学校全部停课。
可以说这些措施在当时大部分美国城市都不新鲜,旧金山在1918年美国大部分城市中显得特立独行的自然不是这些措施,口罩才是。
10月18日,在各项关闭与禁止令刚刚开始执行的时候,市长又发布了口罩令,首先是理发师要求在服务时必须佩达口罩(或许是理发师与所服务的人员必须有非常近距离的接触),并建议办事员在与公众接触时应戴上口罩。才过了一天,也就是10月19日,必须佩戴口罩的行业名单又增加了酒店的服务员、银行的出纳、药店的药剂师、商店的服务员以及其他服务公众的人士。
10月21日,卫生部门再向全社会发出强烈的建议,建议所有人在公共场所都佩戴口罩。不只是政府在号召,红十字会的海报更加火爆,声称口罩防护效果达到99%(这明显夸大其词了,而卫生局给出的数字是90%),为了保护你自己、孩子、邻居,你必须戴口罩;更威胁道,那些不戴口罩的人都病了,甚至将那些不戴口罩的人称之为危险的“逃兵”(slacker,这个词汇在一战期间是民间极为侮辱性的称谓,与中文“孬种”的词义可能更为接近)。
红十字会宣传佩戴口罩的单张
10月22日,市长拉尔夫发布公告,劝告市民要佩戴口罩:良心、爱国主义和自我保护都要求立即而完全的遵守口罩佩戴要求。公告里面甚至引用了意大利最高司令官印在口罩上的严厉警告:摘下口罩就会死亡。第二天(10月23日),加州州长斯蒂芬(William D.Stephens)也加入进来,在媒体上发表公开信呼吁民众佩戴口罩,他毕竟是州长,将口罩防疫进一步拔高到了爱国主义。他称,保护自己和同胞的身体健康是爱国责任,不戴口罩就是作为美国公民和忠诚的美国人不履行他的全部(爱国)责任的表现。
不过,这些都只是建议,既然是建议,市民当然可以选择不戴口罩,据估计,即使在政府和红十字会的大力宣传下,可能还有20%的人并没有带口罩。毕竟,戴上口罩并不舒适,口罩也不好买,医药用品工厂要优先保障战场的需要。尽管红十字会一直在给市民分发口罩,10月21日,发放了4.5万个,10月22日,又准备了10万个(当时旧金山的人口约45万)。这些口罩相当多的都是免费发放,少部分收费也很便宜,每个口罩仅售10美分,但僧多粥少的情况很难改变,口罩分发点的队伍长达一两个街区。
据媒体报道,红十字会组织生产口罩的效率不高,一个人在半个小时只能生产2-3个口罩,可以说,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此外,鉴于口罩供需矛盾,红十字会也在媒体上公开要求市民重复使用口罩,称使用过的纱布口罩在沸水中煮15分钟,晾干后可以继续使用。
1918年10月23日媒体刊登的加州州长至市民的公开信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国粉丝送礼物的韩国军队,曾被志愿军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历史的”眼光与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没有战争,西方怎能“脱胎换骨”?
2020-01-10 07:53 -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盛唐风华?
2020-01-01 08:44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2019-12-20 07:46 -
薛绍墓找到了,你还记得昆仑奴的梗吗?
2019-12-19 08:03 -
历朝历代都禁酒,想要畅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队罪行新史料首次公开
2019-12-13 20:55 国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台湾,“统左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019-12-11 07:16 台湾 -
日本二战航母“赤城”“加贺”号残骸被确认
2019-10-22 10:27 -
4K修复版《开国大典》10月18日全国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国电影 -
反击“中国人种西来说”,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关于这支军队的史料甚少,但英雄与牺牲的故事动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沈阳首次公布“日军制造平顶山惨案”历史档案
2019-09-19 07:42 国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放预约参观,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