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蒂芬·厄兰格:自由平等博爱为何照不进法国现实
关键字: 查理周刊法国穆斯林移民贫民区身份认同边缘地带移民融入价值观在《查理周刊》遇袭后,法国开启了一场保守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争论——如何定义法国人的身份,以及这种定义能否容纳活跃的、不断增长的穆斯林人口。
这场争辩的核心在于,伊斯兰教在法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法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否已经与政教分离的世俗主义融为一体,以致该国无法实现在大革命中铸就的共和理想。
为了实现法兰西共和国的理想与宗旨:自由、平等、博爱,法国的法律和传统一向强调不以种族、宗教和性别去评判一名公民。这一愿望上可追溯至法国大革命,下已深植于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查理周刊》血案之后的国民团结大游行为这些理想喊出了最强音。
但对心怀不满的穆斯林来说,这些理想,连同法兰西共和国本身,都是那么遥远和空洞。在穆斯林的传统中,宗教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在他们看来,法国的价值观是外来的,是亵渎神明的,是通过近似于文化殖民的形式强加于他们头上的,有时甚至是宗教和种族歧视的借口。
著有《法国的起义:法国与阿拉伯国民的长期龃龉》一书的安德鲁·赫西教授说,“真正受到挑战的,是法国作为极权民主国家这一概念。与共产主义一样,法国的共和主义是一个全体性概念,它也是神圣的。”
他说,法国是个“启蒙原教旨主义”国家,强迫国民接受全体性身份认同。
在克利希苏布瓦(Clichy-sous-Bois)等巴黎城郊破败的移民社区,你能感受到一条明显的鸿沟:此岸是大多数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彼岸是公民课上的法兰西共和国。
法国总理曼纽尔·瓦尔斯曾因将法国贫民区现状描绘为“地域、社会和种族的隔离(territorial, social, ethnic apartheid)”而饱受批评。但自从10年前克利希苏布瓦爆发反警察骚乱以来,这种状态已蔓延到法国各地。虽然政府多次承诺进行改革,但贫民区的生活却日益恶化:犯罪、失业、贫困、异化。现在又出现了新问题:穆斯林青年激进倾向严重。
这里的年轻人对法国的所谓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嗤之以鼻,认为它们流于“假大空”。他们既感受不到平等,也不觉得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对民族团结更是没什么概念。
克利希苏布瓦社区的公屋(Pierre Terdjman摄)
塞纳-圣但尼省穆斯林协会联盟的负责人穆哈默德·昂尼切表示,“法国是提出《人权宣言》的国家。但仅此而已,它只是个宣言。”他说,在君主制的英国,穆斯林们反而感觉比共和制的法国更加自由,衣食住行和宗教活动都能由自己做主。
在由大量工薪阶层移民构成的城市边缘地带,许多年轻人拒绝服从法国政府的规定,为亵渎伊斯兰教的《查理周刊》记者默哀一分钟。
一名不愿透露全名的14岁少年气愤地说:“他们不尊重我们,我们却要为他们默哀一分钟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对于不尊重我们的人,你叫我们怎么顶礼膜拜?我们做不到。”他对他的老师说:“我会为巴勒斯坦默哀一分钟。”他的朋友表示同意,并加了一句:“停止伪善。”
瓦尔斯总理和奥朗德总统已宣布,公立学校开设的公民课应添加“政教分离”等新内容,以强化培养学生们世俗的共和价值观。
但赫西教授指出,如果你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有着破碎的身份认同——既不是法国人也不是阿尔及利亚人,会一点阿拉伯语但并不多,那么伊斯兰教可能成为你“身份中唯一的真实的部分”。
他补充道,“这个庞大的共和国让你失业,不给你提供清真食品,禁止你佩戴面纱,不准你建宣礼塔,限制清真寺数量,让你处处感受到被社会拒绝。在这种量级的敌人面前,你感觉自己化身为士兵投身于浩荡的战场,这是一种伟大的感觉。”
玛丽娅姆·西塞是克利希苏布瓦市的副市长。十年前,她15岁的表弟正是在躲避警察追捕时触电身亡的青年之一。他们的死在法国全境掀起了为期三周的骚乱,导致超过9000辆汽车被烧毁,近3000人被逮捕,56名警察受伤。
29岁的西塞女士说,从那场骚乱到现在,“也就新建了一些房屋和公园,但之后还有什么?还有什么?”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特朗普否认“暂缓”,美股“过山车” 评论 75“华尔街听信特朗普,代价惨痛” 评论 126“看看美国关税大棒,再看看中国海南…” 评论 57全球股市巨震,特朗普还要一意孤行 评论 745“最好的反击就是不反击?中国是个罕见的例外” 评论 328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