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丁立:借事故唱衰中国,不厚道
关键字: 高铁沈丁立中国崩溃论一周多来,“7?23”动车事故聚焦了全球的注视。对来自世界的真诚关切和善意批评,我们深表感谢;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国际“围观”,听到一些来自他国的讥讽甚至幸灾乐祸。尽管我们宁可信其“良药苦口”,但毕竟还能分辨其言是否良善。
与对待同时发生的挪威恐怖袭击案态度明显不同,一些西方媒体对“7?23”事故非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完全没有国际人道主义关怀,一点都不厚道。比如,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之中,中国权威部门还没有公布最终结论,一些西方媒体却迫不及待地下结论,将事故归咎为腐败、工程质量问题或中国高铁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模式的失败。这种不负责任的推测,充其量是一些人在网上发牢骚的水平,却出现在自诩强调“实证精神”的西方媒体里,令人大跌眼镜。
德国高铁在1998年也曾发生严重事故,造成101死88伤,而那起事故的起因只是由于一个车轮的老化。中国动车事故的原因,有可能也只是因为某个细节,也有可能是人与人之间调度。为什么中国的高铁出了事,就立刻上纲上线,要往“腐败”甚至“高铁技术模式的失败”的方向引呢?
某些西方媒体恐怕要检讨一下自己的心态是否出了问题。也许中国的成就令他们困惑,他们想不通在自己的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经济复苏艰难的时刻,一个被他们认为“制度落后”的国家经济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甚至取代他们原有的位置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7?23”动车事故帮这些人补回了心理落差,事实上他们急需这样一个事件来解释自己心中的困惑,否认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崛起的事实,同时也为自己对华负面情绪找到一个集中宣泄的出口。如果考虑到中国高铁是一个在国际上打破西方垄断的项目,那么西方对中国动车事故的反应,也不排除有刻意打压、为西方企业争取竞争优势的目的。
中国动车是世界高铁的一部分。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借鉴了人类高铁的先进经验。德国高铁出事后,人们就将高铁车轮进行了升级。至今,高铁作为人类一项尚不完全成熟的高科技成果,仍有在实践中改进的空间。因此,当中国高铁技术可能局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国际社会有理由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欣慰。同样,中国在高铁运行中出现的重大挫折,也是世界高铁史上的沉重一页,对此表示某种特别的愉悦,很难说其心态端正。
动车事故后,还有西方媒体妄言这是中国未来“经济灾难的前兆”、“中国式经济奇迹行将脱轨”。对这些唱衰中国的论调,我们不禁莞尔。动车事故无疑暴露了中国发展的不足,但若假定中国没有能力学习与纠正,那就大错特错了。毕竟,中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不断与风浪与挫折相伴。
这些年来,中国每出一件突发事件,就会出现一种“中国崩溃论”的版本,但这些诅咒从来没有挫败中国。如果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那段CPI超过12%的日子,就不会对中国的自我纠错能力缺乏信心。相反,中国在批评中越走越强。
曾几何时,中国民航也有过一段不堪的历史,其安全记录一度难以令人放心。但此后中国对航空安全的技术、体制和员工素质给予了全方位的重视和提升,中国民航系统的安全运行重又回到世界前列。我们相信,同是中国人,中国铁路能够向中国航空学习,能够做到以安全为先,兼顾效率。
无疑,像日本高铁那样近半个世纪保持安全,是中国高铁建设的榜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朴素的道理,我们还将牢记。中国的发展方向绝不会为外部的噪音所左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发展道路上随时准备倾听来自国内外的批评和忠告。只要我们勇于自我纠错,他人唱衰终究会变得无趣。从挫折中奋起,中国动车还要再出发,我们任重道远。(作者是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旧文资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
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评论 134“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评论 116“不如申请成中国一省” ,德国锂企竟如此激将欧盟 评论 107美国放风:伊朗有动作了 评论 90最新闻 Hot
-
家乐福CEO放话:对中国小包裹,要学特朗普征税100%
-
“还想阻挠大陆武统?美国造船投资太晚了”
-
受贿数额特别巨大,齐同生被提起公诉
-
“美国占一半,中国分四成,欧洲...”
-
“西门子收到通知,美国已解除这项对华禁令”
-
叫完“爸爸”又被白宫整活,北约秘书长:惊喜且有趣
-
印度外长在美表态:要这么对中国
-
中国紧盯贸易协议,“若谁联美抗中,必遭反制”
-
“美国人自豪感急剧下降,特别是民主党人”
-
“富士康要求中国员工从印度撤离”
-
美方撤销对华乙烷出口限制
-
特朗普参观“鳄鱼恶魔岛”:拜登就想把我关在这儿,这XX养的
-
公安部通报:陈某为吸粉引流编造“工行假金条”,已被依法追责
-
“2027年起,整个产业将拱手让给中国”
-
特朗普威胁:敢碍事,就逮捕你
-
“7年前就发现问题了,一直没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