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宏斌:赤字率回到3%,如何评估今年的财政力度?
最后更新: 2024-05-09 06:14:25观察者网:政府报告说,这项特别国债是“为了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如何解读今年这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屈宏斌:今年的特别国债也有新的背景与新的含义。一方面,虽然国内疫情结束,但是经济上仍然存在所谓“疤痕效应”。比如对民间投资信心和消费者收入的冲击,仍留有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且需要加快产业链的建设。尤其在科技领域与未来领域,因为我们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来自外部的挑战,比如以“脱钩断链”为代表的美国对于我们的科技围堵。二者相叠加,我们便需要政府增加经济支出以对冲负面影响。
这次国债主要着眼于中长期的现代化产业链建设。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并非一年两年就能速成,应该提前做好部署、脚踏实地落实。具体落实的方法,除了已有的政策之外,国家还要有一定的资源倾斜,在中长期产业建设的布局方面,做一些重点的支持。
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在编辑招待会上,对此展开了详细的解释:此次特别国债跟国家宏观上中长期的发展战略是相契合的,具体领域包括科技创新、人口高质量发展、粮食能源安全、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
观察者网:您曾在去年提出“中央应该发1-2万亿的特别国债,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比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家庭”,我们这项连续几年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的投向应该向哪些方向倾斜?
屈宏斌:去年特别国债的确发行了,但与我原来所建议的方面有所差异。去年我侧重的是当时的经济状况,希望通过政府给中小微民营企业扶持。
因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民企,民营经济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具有“56789”的特征(注: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版图中贡献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我国每年的技术创新70%是来自于民企。而民企中,中小微企业又值得特别的关注与支持。
因为头部企业当上行业领头羊后,实际上就不缺资金了,真正资金短缺的是这些科技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而它们通常都是民企。
短期来看,就业增加带来收入的增加,进一步导致消费的增加,这与我们消费扩大的战略也相契合;长远来看,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加创新能力也能提升社会整体的创新信心,新质生产力便得以顺理成章地实现。支持民营企业可谓是利当前而惠久远。
山东辛化硅胶有限公司,工人在包装出口的猫砂产品。图自新华社
观察者网:财政力度的加码,是不是可以缓解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领域普遍比较担忧的危机?
屈宏斌: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当然有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但仅仅依靠财政政策加码还不够,还需要更多的其他政策方面来配合,从而形成合力,达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局面。
具体而言,比如限购令、限价令,这些是当时市场情况下为了防止房地产过热的政策,而现在房地产风向下行,出现过冷的趋势,此时这类政策就已经过时了。这些政策操作方面,要因城施策。
同时需要辅以融资方面政策。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是从融资方开始的:从“三道红线”到后来的进一步加码,地方政府设立房地产资金特殊账户,一些政策导致房地产资金的流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收缩,随后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向下的趋势。
现在我们认为房地产调整可能有超调的风险,开始着手进行政策纠偏,希望稳住房地产。我觉得“解铃还得系铃人”,可以从融资角度入手制定政策。当然现在已经出现了纠偏性的政策:之前有三道红线,现在有对应的白名单。政策开始落实,房地产市场也在发生转向,但客观上,目前是“亡羊补牢”性质的政策,其效果难免有点滞后,希望执行层面能更具效率。
房地产问题包含房地产本身的行政措施,特殊领域的融资措施,甚至包括银行利率——最新的5年期利率的下调也是一个利好房地产的条件。房地产市场需要综合各类政策,形成合力,才能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向下超调,以至于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过去,房地产产业出现过热迹象,存在风险,政府调整政策来化解风险。从事后判断,当时的政策出现了“群殴”、用力过猛等问题。现如今,大家有一个共识:房地产需要稳住,不能再进一步下行。
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层面,我们的制度有明显的优势:因为我们是统一领导,所以协调能力更强,更容易形成政策合力,希望在稳定房地产方面能得以体现。
2000年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IMF预测
观察者网:《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上,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要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这次财政力度加码,是否会改变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走势?
屈宏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当谈到如何看待目前经济形势的时候,政府勇于直面问题:我们仍然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供给侧产业链受到冲击等问题。
实际上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我们要去着力解决问题、提升信心、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这是政府提出的解决方案。
过去10年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背后的原因,包括所谓的“合成谬误”、在“破和立”的协调方面存在缺陷等。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先立后破,言外之意就是过去在“破”和“立”的协调过程中,还没“立”就“破”了。这导致了有些政策相互矛盾,没有一致性。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经济增速不断下台阶,进而带来社会预期不断转弱,需求始终存在缺口。
现如今,决策层已经看到了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希望扭转下行趋势、提升信心。事实上,争取实现今年制定的5%增长目标是扭转近10年来经济增长不断下台阶的重要拐点。
中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的7.8%甚至之前的双位数,到疫情前已经下降到6%,三年疫情平均是4.5%。由于主客观原因,经济增速连续不断地下台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难免会出现信心不足、预期不好的问题。
如果今年我们能利用好政策空间止跌,争取一个真实的5%,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多数市场主体感受到经济有所企稳回升,自然有利于扭转上述的需求不足、预期偏弱、信心不足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昔日顶流基金经理蔡嵩松行贿、受贿案已当庭宣判
2024-05-08 22:54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相关推荐 -
“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77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03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97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72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63最新闻 Hot
-
“纯关税壁垒最粗暴,欧盟快和中国谈吧”
-
总计7亿欧元,欧盟对苹果、Meta“罚酒三杯”
-
“俄乌都得在领土上让步,再不同意美国就退出”
-
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涉及稀土,马斯克:正与中方协商
-
美国着急放风“即将与日印达成协议”,其实只是…
-
通用电气CEO:别打了,我们还没给中国交付...
-
哥伦比亚总统:我认为特朗普政府把我的签证吊销了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