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帅:法国17万人上街:削福利,就下台?
关键字: 法国黑夜站立福利社会瓦尔斯法国游行法国新劳工法就形式来说,“黑夜站立”是对话和协商民主的新型尝试,得到了诸多评论家和学者的好评;就内容上来讲,类似于“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活动的核心集中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产权价值观,即狭义的财产权究竟能否继续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能否继续成为创造财富的最基本手段。简单解释一下,如果将财富创造视为劳动利用技术并作用于资本,并将技术看作固化的资本积累,那么在此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和界限究竟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劳方和资方究竟谁的权力更大?
具体来说本次斗争的焦点集中在3600多页、重达2公斤的新《劳动法》上,特别是以下2个最吸引眼球的规定:取消每周35小时工作制并削减加班费;给予雇主更多的自由去解雇员工,包括取消“工龄两年以上的被解雇员工最少可享受6个月工资补贴”的规定。本次改革一改前一版本中诸如“下班后雇主向员工打电话、发邮件非法”和“自愿加班的员工非法”的风格,彻底右转。于是乎,热血的法国学生和工会一拍即合,从3月10日开始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并在月底以“黑夜站立”的形式席卷全国。
但是和大多数的街头游行一样,组织者逐步失去和平抗议的耐心和对愤怒个体的控制能力,在一个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5%,整体劳动人口失业率高达10.3%的国家,暴力被轻易的释放了出来。举盾的防爆警察,冒烟的催泪瓦斯,喷射的高压水枪,燃烧着的汽车,投掷石块的蒙面人成为了“五一”国际劳动节最不和谐的画面。
作者注:大盾,短兵器,宛如“魔戒”中的人类步兵。照片来源:AFP
街头政治的动员只是政治全局中的一步棋
在近代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代议制民主”成为几乎所有国家政治发展的不二选择,即普通民众选出代表成立议会,以选票的方式决定公共选择的偏好。在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表达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就会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
无论在哪个国家,“合法”的游行、示威、抗议都不会被制止,但鉴于街头政治运动的特点,“合法”的界限一般被划在“非暴力”的“公序良俗”上,即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但绝大多数的抗议性游行示威活动往往会演化为暴力行为。
以法国为例,我们来看看街头政治一些简单的特点。当年轻人因为失业,因为贫富差距,因为愤怒而走上巴黎、里尔、南特、马赛的街头,以情绪代替理性,终究还是将和平示威转化成为街头暴乱,而法国的政客们躲在幕后,静静地观察事态发展,从中获取利益。
首先,情绪化往往是街头政治动员的基础。组织者利用情绪化的个体,将个体情绪通过街头政治释放,同时利用群体效应反作用于他人,“情绪的螺旋”轻易将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凝结成为集体,形成与传统秩序的有效对抗。
其次,年轻化往往是街头政治动员的载体。大量失业的、对社会不公充满愤怒的年轻人一旦得以有效组织,无论是在精力和体力方面,还是在理性判断方面,都会成为街头政治家们实现野心的有效工具,因此,年轻人总是成为街头政治动员的主要对象。
接着,暴力化往往会成为街头政治重要的转折点。如果说之前还是一群充满正义感、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释放荷尔蒙,同时还能为社会进步做点贡献的话,街头运动暴力化则是“激进累加”的结果,加上大量“理性投机者”的加入,街头政治的性质迅速变化。
最后,由于街头政治往往是议会政治等其他政治形式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国家机器或者是其他政治力量会迅速作出反应。除了必要的社会治安维护外,或镇压,或中止,或放任其成为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因此必须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背景,就是法国政坛的态度与变化。
今年二月,奥郎格政府刚刚经历改组,瓦尔斯再任总理,时隔一月就携改革方案“勇闯议会”,却遭遇狙击。目前,改革方案一字不改就通过似乎可能性不大,给核心条款预留缓冲,再从国会通过的可能性较大。当然,如果不做任何改变、强行通过,如另一位强行通过法律议案的前总理德维尔潘一样,瓦尔斯政治生命结束;如果不做任何改变,瓦尔斯会代总统“背锅”,直接辞职,也会结束其总理任期。
尴尬的瓦尔斯(资料图)
不管怎讲,总理都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但幸好这不是“府院之争”的结果,而是法国的执政党社会党针对现阶段法国公共政策的强力反弹。一个左翼政府和工会、学生关系破裂,“迫使”其政治盟友走上街头,不用想都知道总统和党魁需要承担多大的压力:一方面,这有悖于左翼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家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在去年年底被称为“总统选举提前测试”的法国地方选举中,右翼的共和党大获全胜成为第一大党,同时极右翼的国民阵线也一举成为第三大党,执政党若不做出妥协,极可能丧失执政地位。既然右倾明显,与其让对手在2017年击败自己后再大行其道地搞社会改革,不如“顶风作案”,自我革命,赌全党之执政基础,押上一位总理的政治生命,笃定反对党不会公开支持抗议,一举通过资方优势的新《劳动法》。
于是,一个像极巴西总统卢塞夫的法国总理出现了:只要削福利就会下台。在社会福利的“荆轮效应”中,街头政治终究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6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19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49“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