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越南感受“中国的存在” 边依赖中国边宣扬抗华
关键字: 越南越南中国中越贸易越南中国人越南中国历史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越南旅游最大客源国。一名在河内留学的中国学生告诉记者,每次他想家了,就到还剑湖听中国话,“能听遍各地乡音”。但这个5月,还剑湖难觅中国游客。5月中旬越南多个省份发生排外暴乱后,中国暂停了赴越旅游团。
中越边境上,一名中国女商人把货物运往越南
还剑湖紧邻游客最为密集的“三十六街坊”。街区内一名卖箱包的店主并没有扯掉商品上“Made in China”的标签,要知道,2011年那个河内频繁爆发反华游行的夏天,街上许多商店打出“越南制造”的招牌以表明他们的生意足够爱国。箱包店店主对记者说,连日来越南政府以强力举措证明,事态不会再度失控。“而且怎么可能抵制中国货呢?从一早起床刷牙的牙刷到晚上睡觉的凉席,越南人日常生活的90%和中国有关”,他说。
在越南北部,记者用微信搜索“附近的人”,总能联系上几个说汉语、写中文的越南青年人。他们没有拒绝记者“来自中国的邀约”喝杯咖啡。37岁的阿晃曾在广东待过几年,他的中文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他说,“会中文做生意很方便,即便回国,在北部工业园也有很多赚钱机会。”“学中文很流行,可以做导游或商务团的翻译”,大学生阿亮说,在越南,中国人太多了,“你有时甚至不觉得他们是外国人”。
越南的一旅游景点 汉字对联
然而,这种“中国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实需要而非文化认同。在越南,像阿亮这样自认为“很懂中国”的年轻人不少,中国电视剧和流行歌曲伴他们长大。采访期间,记者看到越南电视上正热播《还珠格格》、《一帘幽梦》和《大汉天子》。“我们喜欢赵薇、陈好”,阿亮说。但阿亮们对中国的现实全貌所知甚少,他们甚至问道:“中国真的人吃人吗?”“怀孕6个月的妇女会被引产吗?”记者了解到,这些信息多半来自脸谱等社交媒体,其中一些摘自中国社会新闻,一些译自西方发布的“中国负面”的报道。一名华裔越南学者对记者说,越南舆论不多见中国蓬勃发展的正面消息,“官方媒体顶多报道一些诸如‘十八大’这样的重大政治议题。”
记者发现,越南多有“抗华英雄”名垂千史。一位越南女大学生称,他们这一代越战后出生的青年,从小听着抗华故事长大。“中越在国土面积和实力上明显不对等,可是邻居不能选择”。在她和她的同学们看来,对中国保持敏感和警惕是越南的不二选择。
记者还发现,面对北方邻居,越南的心态在高度自尊的民族意识和以小国自居的务实主义之间,进行快速转换。在河内军事博物馆,一名操熟练汉语的越南导游认为中国“对越反击战”最终陷于越南英雄儿女的汪洋大海,狼狈撤退。谈及南海之争,他却说:“越南那么小,怎么可能主动侵占中国岛礁,中国比越南大那么多,为什么要和我们争?”
1999年中越签署陆地边界条约后,越南人黎氏辉跑起边境运输。现在,他每天从谅山同登的家中出发,穿行战争年代血流成河的丛林,通过广西凭祥浦寨口岸,把一箱箱越南食品、香水卸在“国门”商贸城前,交给“越南特产”商铺的中国老板。在1979年、1984年和1988年中越对抗时上过前线的黎氏辉认为,仇恨可以放下,但戒心不能。“中越是领土与利益之争,与越战时期美越的意识形态之争本质不同”,他说。
越战后出生的青年,从小听着抗华故事长大
中越重启双边关系时,弱化1979-1989年那段历史是双方政府间达成的协议。中国社科院学者潘金娥认为,两国当时都想排除阻力,尽快恢复关系,“暂且搁置战争对错的争论,交给历史来判断”。于是,在广西那些经营热门路线“越南4日游”的旅行社门店里,记者总能看到这样的标识——“不要和越南人谈论政治”。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夏雪妮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18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59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