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柔柔:如果当年印象派遇上的不是浮世绘,而是中国画……
最后更新: 2024-04-26 09:30:34【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苗柔柔】
1874年4月15日,巴黎的卡普辛大道举办了一场名为“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的画展,参展的有克劳德·莫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阿尔弗莱德·西斯莱、埃德加·德加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这次画展中展出了莫奈的一幅风景画,题名《印象·日出》 。
莫奈名作《印象·日出》
展览观众寥寥,评论大多不佳。有位叫勒鲁瓦的艺术评论家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印象的展览》,“印象派”由此而得名。谁也没料到此后印象派登上了法国画坛,遍布欧洲,影响世界。
西方绘画一直讲求写实拟真,画家极力追求无限地近似于真实场景、真人真物。为此,从中世纪以后,各种科学手段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绘画技巧中,例如对透视、光暗、比例手法的运用。
1435年,意大利建筑师、艺术理论家阿尔贝蒂的《论绘画》一书中,就系统记录和介绍了各种透视技术及辅助工具,比如阿尔贝蒂方框和纱屏。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论述:“首先我勾画出一个我想要大小的直角四边形,它对于我的作用肯定是作为一扇打开的窗户,通过它我可以观想画中景象。”而纱屏则是一种绷在框架上的薄纱,上面有网格状的线。方框和沙屏用一个框架限定了图画再现的范围,并提供了辅助的比例线。
欧洲画家利用工具提供辅助的比例线,力求透视的准确
这些工具发展到最后演变成了暗箱,采用小孔成像的原理,成为写实绘画的得力工具。由此绘画变得相对简单,甚至没有什么天分和训练的普通人都可以借助这样的技术,画出一个逼真的图像,平庸的画家和天才的画家从此几乎没有了本质区别。
小孔成像成为了绘画的得力工具
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暗箱接着升级换代,到19世纪,摄影出现了。1822年法国发明家尼埃普斯用涂有柏油的玻璃板为感光材料,再敷以版画,置于阳光下暴晒成像。随后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实用的银版摄影法,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与艺术院联合会议上,由法国巴黎国立天文台台长阿拉贡作摄影术报告,宣布摄影术诞生。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风景》
摄影技术的独特在于它可以完全摆脱绘画,自己直接成像,利用光学手段获得真实图像的技巧从绘画的辅助工具变成了绘画的致命死敌。这对一直以来追求拟真的西方绘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技术进步,照片变得越来越清晰准确,绘画再像还能像过直接拍摄的照片吗?有了摄影还要绘画做什么?自古以来一直执着于“画得像、更像”的艺术家们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迷茫,绘画还有前途吗?甚至有人悲观地预言:“绘画将死”!
同时,西方社会经历着另一场大变革,自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面貌,改变了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也影响到了艺术领域。如何寻找新的手段描绘自然和人类社会,成为新技术和新时代的共同需求。
恰逢其时,日本浮世绘出现在了欧洲画家们的眼前。1853年美国用战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后,欧洲很快出现了日本工艺品,1862年伦敦世博会的日本展厅里还展出了阿尔科克伯爵的日本美术藏品。奇异新颖的表现手法令欧洲画家们大为震撼、耳目一新,原来绘画还可以这么画!
日本浮世绘
随后,日本浮世绘大量进入欧洲,莫奈、德加、梵高等大师都收藏了大量的浮世绘,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开始采用非平行定点视图、平面画法、浓烈色彩、装饰性构图等不同于西式传统绘画的手法。
从此印象派打上了强烈的日本风格印记。印象派的拥护者丢勒在《印象派的画家们》一文中,明确指出了日本美术的影响,特别强调了来自“日本的绘本”中充满太阳光辉的“大胆的崭新色彩”的启示。
1898年,印象派画家毕沙罗观看了由塞穆尔·宾主办的“歌麿与广重展”之后,在给他的儿子吕西昂的信中写道:“这个展览无疑证明我们是正确的,也有着令人惊异的印象派风格的灰色的夕阳。”“日本的展览会令人感动。广重是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我所描绘的雪与洪水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日本的艺术家们给予我们确信自己视觉倾向的自信。”
印象派大师梵高甚至声称:“我所有的作品,无一例外地透着日本艺术的影子。那些日本艺术家对我们的教导几乎是一种现实的宗教。”批评家卡斯特尼亚里就将印象派画家称为“绘画的日本人”。
众所周知,日本艺术深受中国艺术的启迪和影响。浮世绘的起源是雕版印刷术,唐宋时期以佛经的形式传入日本,因此江户时代以前,佛教是日本版画的主要题材。唐朝的仕女画风格,宋代的线描技巧,明朝的雕版套色印刷,从人物造型到构思布局都是日本版画师们的模仿对象。
明末清初时期,浙江人逸然性融在日本长崎兴福寺任三世主持,他善于画山水人物,吸引其他地区的画僧也来长崎求学。他还邀请年届六旬的名僧隐元隆琦赴日,隐元与历代弟子们随之带来了“黄檗文化”,对日本的建筑、雕刻、诗文、书画、医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世宗雍正九年(1731),画家沈铨(号南苹)应幕府之邀东渡长崎授课,在当地开了一所很大的画院,向日本画家们传授新的花鸟写生技法。沈铨擅画飞禽走兽,以精密妍丽的工笔见长。其画风传播到大阪、京都及江户各地,衍生出各种流派,统称为“南苹派”,对江户时期的绘画风气和审美趣味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圆山应举为代表的“京都画派”开始注重写生并且结合日本传统绘画的装饰性。沈铨也被冠以“舶来画家第一”的称号。
沈铨的工笔花鸟作品
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被认为是日本浮世绘的经典。莫奈把它悬挂在厨房中,被学术界公认为启发了梵高的传世经典《星夜》,甚至成为作曲家德彪西《大海,为管弦乐创作的三部交响乐小品》的灵感来源,并用作首版乐谱的封面。
《神奈川冲浪里》
这幅画作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对海浪的表现手法。从南宋马远的《水图》卷到明代陈洪绶的《黄流巨津图》,再到清代《芥子园画传》中“山石谱”章节中所记述的“江海波涛法”,都可以发现葛饰北斋笔下海浪的渊源。
南宋马远《水图》
《黄流巨津图》
《芥子园画传》中的“江海波涛法”
可以想见,如果当时是中国传统绘画大规模进入了欧洲,那么启蒙的就会是中国风而不是浮世绘。只是当时日本已经向西方开放,中国还没有,导致一般欧洲人更容易接触到日本美术品,而不是中国的。最终,西方绘画通过浮世绘这个中介,领略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
热搜第一!黄子韬就不当言论道歉
2024-04-21 11:51 -
真相?危害社会的毒瘤——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5年特稿之五
2024-04-19 09:06 反邪教 -
清明假期第一天,一组数据看出行新特点
2024-04-04 12:13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2024-03-22 10:45 考古 -
民进中央:建议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2024-01-27 14:31 观察者头条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
《无穷之路3》走进新疆西藏,“想对西方观众说,百闻不如一见”
2023-11-05 13:51 文化 -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揭晓!中国作家获奖
2023-10-21 22:50
相关推荐 -
“听到这些机器人来自中国,他们常感到惊讶” 评论 20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 评论 1“夹在中美两头大象中间”,加拿大农民“喊疼” 评论 98美股暴跌,华尔街被特朗普吓坏了… 评论 238这些年轻的面孔,都是中国科创的功臣 评论 86最新闻 Hot
-
“听到这些机器人来自中国,他们常感到惊讶”
-
又一位顶尖数学家从美回国:我一直梦想这个机会
-
美乌沙特开谈
-
佩斯科夫:别急着戴“玫瑰色眼镜”看美国,必须…
-
“被中国吓到,特朗普憋了一招”
-
韩国造船业“都想要”:可美国要是卡中国厚钢咋办…
-
果然,美乌“各占鳌头”
-
14年了,日本还有2万多3·11灾民在“避难”
-
特朗普“护犊子”,欧盟决定对苹果、Meta“浅罚一下”
-
突发,杜特尔特被拘
-
这一项,日本要输给中国了
-
美乌谈判前夕,莫斯科再遭乌无人机袭击:2死18伤
-
“夹在中美两头大象中间”,加拿大农民“喊疼”
-
美方今日将举行听证会,炒作中国“成熟”芯片
-
马斯克:这事儿,乌克兰干的
-
鲁比奥直说了:乌克兰必须割让领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