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柔柔:中国人怎么喝葡萄酒?为何加雪碧?
关键字: 葡萄酒饮食文化饮食习惯中国人喝葡萄酒葡萄酒加雪碧红酒加雪碧红酒酒文化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现在世界上葡萄酒的消费也出现了新的潮流:
一,新菜肴要求探索新的酒菜搭配。全球越来越一体化,消费者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食材和新菜肴,人们对酒菜搭配有了新需求。
随着日本料理在西方的大行其道,不少西方厨师也在探索日系菜,比如寿司和葡萄酒的搭配。纽约著名餐饮总监加勒特·史密斯(Garrett Smith)就尝试过用桃红酒搭配鱼肉寿司,用博若莱的佳美葡萄酒搭配鲅鱼寿司,口感都很不错。
而现在中餐也开始试验搭配葡萄酒,法国第戎的一家中餐厅,用中式的焖珍珠鸡搭配勃艮地红酒大受欢迎。
二,随着新概念和新潮流的出现,以往的规则被纷纷打破。
以前普遍认为奶酪应和红葡萄酒搭配,但现在认为很多奶酪都可以和阿尔萨斯白酒、香槟甚至苹果酒完美结合;以前认为禽类应和白酒搭配,但现在的烧烤鸡、红酒鸡开始搭配红葡萄酒;以前认为牛肉应该搭配红酒,但现在法国厨师们在尝试小牛肉搭配桃红、甚至白葡萄酒。消费者们的口味是多变的,现代人更追求新鲜刺激的感觉,酒菜搭配也在创造新时尚。
三,随着中国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份量越来越重,葡萄酒商家也开始研究中国人的口味和喜好,并作出符合中国人标准的努力。
2014年法国作家洛朗丝·勒梅尔(Laurence Lemaire)出版了《葡萄酒·红色·中国》(le Vin,le Rouge,la Chine)一书,波尔多市市长阿兰·朱佩为该书题写了序言。此书的目光瞄准收购波尔多酒庄的中国人,描述了中国富翁及财团在波尔多收购的83家酒庄,关注的焦点包括:他们的动机和期望是什么?他们的责任是什么?他们会成功吗?波尔多葡萄酒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些葡萄园为什么会出售?中国美食与波尔多红酒真的搭配吗?等等。
2015年中国本土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一个是进口酒的税率下降,进口酒商增多,价格降低,竞争力增强;另外消费者见识多了,趋于选择质量品牌更好的酒。中国葡萄酒尽管近年来不少改善,多获国际大奖,但大部分还是品质略差。
但它如果拿来做热红酒饮用却十分理想,加香料果汁等弥补了口感单薄苦涩的缺点,甜味性加热葡萄酒一定会大受冬季严寒的消费者们的欢迎,要是市场营销做得好,也算独辟蹊径,说不定开创出一个葡萄酒的新市场。
现在马上要迎来十二月的圣诞节季了,正是热红酒的盛行之时,有心的商家推陈出新,说不定能获得追逐新潮的年轻人的欢心,想想严寒的夜晚一对对情侣手捧一杯热气盈盈、色彩绚丽的热红酒该是多么浪漫又舒心啊。但是宣传时要小心定位,否则一旦被固定成了热红酒的单一印象,后继发展反而会受限制。
这里献给大家一个热红酒配方,冬季来临,各位不妨自己动手,尝试葡萄酒的新体验。
原料:1瓶红葡萄酒, 1个橘子, 1个柠檬,2个丁香花蕾,2个大料,半根桂皮,糖或蜂蜜适量,水适量。
做法:橘子、柠檬各切出一片作装饰,剩下的切成丁,和其它原料混合,在锅里小火烧15分钟。根据自己的口味加水或糖。
总之,中国葡萄酒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的,亦步亦趋永远受制于人。有时考虑一下中国消费者的感觉或习惯未尝不是好事。中国有自己悠久的酒文化、茶文化,为什么不能培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葡萄酒文化呢?当初波尔多威震法国酒市场,博若莱别出心裁,每年宣传新酒形象,生生扛住了半壁江山。中国葡萄酒质量是要下功夫的,市场营销也还是要有创新才好,毕竟在了解中国消费者方面,没人比得上中国人自己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原标题:苗柔柔:中国人怎么喝葡萄酒?为何加雪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最新闻 Hot
-
“特朗普都没见到,你就往中国跑?”,澳总理黑脸…
-
“在特朗普的游戏中,中美是赢家,欧洲则为之买单”
-
佩通坦被停职,泰国副总理出任看守总理
-
中国披露新型“石墨炸弹”?“可致目标区全面断电”
-
加拿大“怂”了,欧盟也要让步?
-
特朗普开炮:如果没有补贴,马斯克可能早就回南非老家了
-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回应带头下馆子:我们都不消费,民生就没有钱了
-
急急急!特朗普拉了一张表,再怼美联储
-
俄方宣称完全占领卢甘斯克州
-
贬值超10%,美元今年开局表现创52年来最差
-
水均益晒新身份证,辟谣移民
-
伊朗警告乌克兰:这么做,将产生严重后果
-
立菲防长沆瀣一气:我们都有个“敌对邻居”
-
“稀土禁令让全球面临抉择:买中国的,不然没得用”
-
小布什、奥巴马罕见联手谴责
-
内塔尼亚胡7月7日再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