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债危机中的中国投资机遇
从各方面来看,发展对欧直接投资是中国救援欧洲的上策。首选途径应该是与欧洲国家协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放松欧洲对华出口管制,适度增加贸易融资等工具,让适销对路的欧洲商品在中国获得更多销路,让贸易带动其实体经济部门复苏,这是治本之道。次之是增加直接投资,从而降低欧洲债务国负债水平。第三是随着欧洲一体化程度深化而通过IMF等框架参与对欧救援,同时也提高中国救援资金的安全性。第四才是直接购买债务国的债券。[全文]
-
欧债危机中的中国投资机遇
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政府均已同中国政府接洽,希望中方并购、参股其石油天然气、电力、航空、铁道、港口、邮政、金融等战略性企业,意大利等国也正在步其后尘。 [全文]
-
中国共产党需要在新的情况下进行调适
执政党一定要有意识形态,没有意识形态,或者只有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中国共产党在一些方面还没有注意到这些,那么,进一步的改革就应该尽快推进,否则会贻误改革的大好时机。 [全文]
-
中国该如何与世行博弈?
世行等机构推销的“华盛顿共识”等僵死的教条确实已经在很多国家显现出毁灭性作用,其研究人员由于出身和教育等经历所限,也往往对发展中国家现实认识不清。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有心求真求实的,通过不断的交流、切磋,仍然有可能相互提高。 [全文]
-
梅新育:中国应该如何与世行博弈
世行等机构推销的“华盛顿共识”等僵死的教条确实已经在很多国家发挥出了毁灭性作用,其研究人员由于出身和教育等经历所限,也往往对发展中国家现实认识不清。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有心求真求实的,通过不断的交流、切磋,仍然有可能相互提高。 [全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不可能停买伊朗石油
有消息说美国想让中国配合其收紧对伊朗制裁,停止购买伊朗石油。然而,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出发,中国都没有任何理由盲目追随美国发起的对伊朗经济制裁,特别是不可能禁买伊朗石油。[全文]
-
梅新育:趁火打劫——欧美怎样“救援”别人
从历史上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爆发货币危机的概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救援贷款条件性较多地走到了后一种极端,以至于基金组织牵头的救援往往在受援国形成“IMF萧条”。[全文]
-
梅新育:贸易保护难助美国“再工业化”
山姆大叔“再工业化”的如意算盘能够实现吗?即使不考虑在美国金融霸权下,金融业等虚拟经济部门在吸引人才和投资等方面必然占有对制造业的优势,美国经济“再工业化”未必能够实现。[全文]
-
梅新育:外资并购需谨防心怀叵测者
我们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不是要挡住正常的境外投资者,而是为了拒绝某些心怀叵测之辈。我们欢迎正常的境外投资者来中国发展,大家实现互利双赢。[全文]
-
梅新育:中国与利比亚谁更依赖谁?
中国对利比亚的出口和承包工程全部属于民生用途,没有军事用途;如果利比亚反对派对本国的分量和需求没有正确评估,那他们能否建立起稳定的秩序是要打问号的,那样的话,也就不适合开展投入大、周期长的建设和投资项目,风险太大。[全文]
-
梅新育:瞭望战后利比亚
要尽快稳定国内政局,利比亚新执政者还必须尽力避免过于极端的清洗。过去40多年间,在确定了国家高于部族、宗教不得凌驾于世俗政权和世俗法律之上的原则之后,利比亚从一个部落和宗教联盟建成了初步的现代国家。[全文]
-
索布恰克:俄罗斯民主巨星的崛起与陨落
西式代议制民主政体本来就有很强烈内在倾向选拔出外表胜于才干之辈,发展中国家在“民主化”进程中更容易选拔出擅长逞口舌之利却无实干才能之辈。从叶利钦、索布恰克、盖达尔、丘拜斯到陈水扁之辈,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看到了这一点,未来又会是那些国家和地区让我们继续看到这一点呢?[全文]
-
梅新育:美国国债上限之争的终极警示
真的永远不会出现一个能够与美国开展政治经济全面竞争的独立主权国家吗?这样的替代市场是否已经正在浮现呢?世人拭目以待,世人自有评判。[全文]
-
梅新育:美国国债上限之争的警示
美国财政困局难以解脱,美国和世界经济将因此长期面临重大不确定性。不错,这次美国两党就削减财政开支十年目标和提高国债上限达成了协议,问题是美国在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上的两难处境并未消除,反而进一步深化。[全文]
-
梅新育:朱民履新提升新兴国家话语权
朱民在IMF内部可望发挥的最大作用,并不应当是直接地分配“硬”资源,而应当是推动潜移默化地重塑国际经济组织的思维方式,以求最终实现更公正合理、更符合实际的国际经济决策。[全文]
-
逐步矫正世贸组织的不平等条款
不管是现在的世贸组织还是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其条文开宗明义以无差别待遇为基本原则,各成员方理当享有一致的权利。但事实并非如此,老成员和新成员之间存在一定落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