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腊,科普国债知识的好典范
关键字: 国债希腊债务危机财政财政问题希腊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用最简单的话讲,就是债务太多,偿还能力出了问题。2011年希腊的国债为该国GDP的157.7%,光这一年支付的利息就相当于GDP的6.9%,政府每赚10块钱就有2.76元付利息,这还不算本金。以后几年将更加严重。
之前一直有新闻报道说希腊政府要破产了,说希腊要破产了,一个国家怎么破产?这个就和这个国家发行的债务有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债”。借此欧债危机——希腊首当其冲,笔者想和诸位读者沟通交流双向科普一下关于国债的前世今生。
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财政问题。国家是个烧钱的东西,因为它是个庞大的组织,需要管理很多事务,还养活了很多人。黑格尔曾经很浪漫地说国家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事实上古往今来,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理性,而是大把花钱。而且政府越强有力,就越是需要钱。
在过去的时代,国家需要的财物主要来自于捐税。在欧洲,从古罗马时期起,欧洲各政权为了支撑庞大的开支特别是战争经费,都想过很多办法征收苛捐杂税。“钱没有臭味”这一名言就来源于罗马皇帝对厕所征税的故事。在中国情况也差不多,著名的“初税亩”就是鲁国遇到财政困难采取的措施,商鞅李悝乃至王安石等人搞变法说到底都是这么回事。但是苛捐杂税每每是民众暴动和起义的直接起因,这在西方和东方都是一样的。古今中外能减轻赋税的“国家领导人”,无一例外都会得到颂扬。因为捐税这个东西,是直接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无偿交给国家的,总是让人不满。所以,统治者一般也尽量避免收税收到官逼民反的地步。从很早以前开始,如果一个君主需要钱(不论是为了穷兵黩武还是享乐),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增加税收,所能做的就是一件事,借钱。在古代,由于货币匮乏,所以利息率是相当高的。一个国家如果沦落到靠借钱度日的地步,那它离破产也就不远了。路德曾经猛烈抨击高利贷,说,“现在,在莱比锡,一个人如果他有100万佛罗伦,每年就会收取40万,这等于每年吃掉一个大的国王。为此,他不必拿他的身体或商品去冒险,也不必劳动,只是坐在炉边,烤苹果吃。所以,一个强盗坐在家里,可以在10年内吃掉整个世界。”
不过到了近代,事情发生了变化。靠做生意发财的商人和业主往往成为税负的主要对象,这是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法国大革命就是因为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爆发的。同时,从12世纪起,工商业繁荣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出现了信用组合,而后发展为银行,这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在几百年间传播到了欧洲主要国家,成功的击败了高利贷,使利息率下降到了与今天相似的程度。这是因为银行通过储蓄这种手段,把一切闲置的资金都集中起来,大大增加了货币供应量,打破了高利贷的垄断。现代信用体系开始出现。而推动现代信用体系出现的直接动力,就是海外贸易和由此而来的批发商业。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殖民制度以及它的海外贸易和商业战争是国债制度的温室。”
在欧洲对美洲、印度和非洲的殖民进程,以及随后的全球性的商业战争(所谓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家权力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依靠着国家权力(马克思所谓的“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了。国家权力的运用需要金钱的支撑,而征税显然不是个好主意,所以就有了国债制度。国债制度即保证了国家有足够的财力,又使国家背上了偿还债务的责任。很多人都听说过“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名言,以为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意思。其实不是的。说这话的是老威廉·皮特,他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积极筹划和发动了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七年战争。英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取得了整个加拿大、法国在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除新奥尔良)。但是英国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英国国债从1755年的7450万英镑猛增到1763年的1亿3325万英镑。为了偿还债务,英国打算增税,而老威廉·皮特这时却积极反对增税,一次在议院发表演说是讲出了这句话。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有钱人购买国债当然不是出于爱国,而是为了从战争中分得一杯羹。而征税还债,无异于他们右手发的战争财马上从左手又付了出去。
希望国家做事,又不希望国家收税,有产者的这种矛盾的心态体现在了国债制度上。偿还国债,往往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实现的。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增税,那么一有条件也会马上想办法把税负降下来。这几百年来,欧美国家围绕着国债问题发生的一切喧嚣,其实都是这么回事。
比如目前的希腊债务危机,为了还债希腊不惜实施极其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但是总的预算支出却并没有减少:希腊政府和希腊人民节衣缩食只是为了拆东墙补西墙以便向债主偿还利息,而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希腊财政紧缩的用意也就在于此。同时希腊也在考虑增税,但是它的方案中却是以增加间接税收入为主,也就是增加的税负主要落在了普通群众身上。但是如果不想造成国内政治危机,间接税增加幅度就不可能太高。所以希腊政府最后还得长期依靠借债度日,也就是依靠金融资本度日。
金融资本在国债制度中获取了巨大利益。国债的发行和流通都需要依靠金融机构,金融资本在其中拿了不少好处。此外,国债还是金融投机的主要对象,并且在很多金融衍生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债给金融资本带来的好处,决不仅仅是国债利息那么简单。
但是债务总是要偿还的。如果债务可控,那么一切都好说。如果债务状况恶化了,像现在的希腊一样,随着债券信用丧失,没有人愿意再购买新的债券了,借新债还旧债这条路就走不通了。最后债务还是要由全体人民承担。就如同英国政治活动家威廉·科贝特在谈到英国的债务时曾经说过的那样,英国的一切公共机构都是“皇家的”,但是债是“国家的”。对此,马克思总结道,“在所谓国民财富中,真正为现代人民所共有的唯一部分,就是他们的国债。”
作者马宁:500强企业经理人,独立学者,经济学人,曾出版著作《资本的逻辑》。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为观察者网特约专栏作者,观察者网拥有该文版权,未经本站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 旧文资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关一丁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