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铭:国内大循环怎么搞?先找出内需迟迟不能提振的原因
最后更新: 2020-09-04 10:03:25这是我举的两个关于国内和国际双循环之间的关系的例子,至于它跟改革开放的关系,那就更加明确了,就是习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以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开放这个方面,还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对那些跟中国关系友好的地区或国家。从中国方面来讲,仍要主动利用好全球化进程来发展自己,不能走向闭关锁国。当前在美国等国家对中国采取不友好措施的情况下,我想与会老师们也都非常赞同习总书记的这一说法。我们不能在别人喊着制裁我们的时候也立即制裁别人,最终会走向两败俱伤的局面。中国自身要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观察者网:提到国内大循环,必然强调内需。内需不振是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而且我们说扩内需也至少20年了,这一轮扩内需怎么搞?有哪些认识误区需要打破?
从消费、就业层面来看,一,目前国内就业形势复苏如何,二,不确定性增加之下,民众的消费储蓄心理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确实一段时间内压低了要素价格,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提升支付市场能力应该是手段之一,我记得您在写《大国大城》时谈过这个问题,但实际解决起来,可能会面临企业、就业、政府等问题,您怎么看这些复杂的关系?
陆铭:
这一轮扩大内需怎么搞,先要把上一轮内需为什么迟迟不能提振的原因给找出来。
我这里讲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跟偏向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有关,所以GDP虽然增长很快,但居民收入增长相对来说没那么快,这对提振内需有很大影响。从消费需求角度来讲,不仅是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同时整体的居民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虽然近年来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整体而言差距还是比较大。
随着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就可以告诉你,收入差距大的时候,消费需求增长就比较慢,所以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应该是下一阶段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来讲,其实就是转变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个体层面的收入差距来讲,最重要的是缓解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而缓解城乡间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又要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前提。经济学原理就可以告诉大家,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如果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收入差距就会小,如果劳动力流动有障碍,那么收入差距就会比较大。
第二,启动内需,就是要让供给和需求相匹配。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到,要用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原来的经济结构中存在供给和需求互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从产业结构来看,有一些产业产能过剩,过去可以靠出口消化产能,但现在出口增长逐渐下降,产能过剩状况就会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有些居民需求非常旺盛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行业进入管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导致相应供给能力不足,从而出现短缺,特别明显地是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这些领域有大量需求是通过海外供给来满足的,包括一些高档消费品。如果未来国内产能能更好地适应这些需求,就可以实现更好的内循环。
二,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还体现在空间上,这是我反复讲的,而这又跟以土地为代表的生产要素供给和人口流动方向不一致有关,其实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人口向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以及中西部的一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集中,这是一个历史上一直出现、未来也将长期存在的趋势。但是以土地供应为主的生产要素却大量倾向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相反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在人口不断流入的过程中,在整个国家土地新增供应中所占比重逐年降低。在沿海地区以及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范围内,有大量产业投资需求,但土地供应跟不上,同时住房供应也跟不上人口流入,结果房价、地价普遍上涨,实际上就是由短缺所引起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在人口流出地却建设了大量新兴工业园区,本来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地理上相对缺乏优势,有的远离大港口,有的远离大城市,有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基本是人口流出地,但投入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及附带基础设施,导致整个投资效率下降,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所以如果要启动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模式,让供给和需求在空间上相匹配,真正做到供给适应需求,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导向。
至于消费就业、未来预期,我认为预期形成分长期和短期,从短期来讲,经济形势的确下滑,比如经贸关系恶化、外部需求冲击等;但从经济政策制定角度来看,应更加着眼于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如果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能够让中国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让供给适应需求,既能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能提高投资效率,那么中国经济就可以重新回到一个中高速增长上来,所有的预期——不管是消费还是就业,都可以重新得到扭转。
当前关键问题是能否唤起民众对未来经济增长、收入增长、消费和就业增长的信心,而这一点,如果不通过实际改革,如果不让人们相信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和政策导向,那么一旦有不同提法出来,大家就会怀疑是不是之前坚定的东西会有所改变,这就不利于恢复民众对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新闻晨报推出“进博晨报”,第三届进博会详细“剧透”每周揭晓
2020-09-04 09:02 进博会 -
疫情以来我国首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服贸会有哪些不寻常?
2020-09-04 08:59 -
胜利日!听总书记讲述抗战精神
2020-09-04 07:57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25例,均为境外输入
2020-09-04 07:57 新冠肺炎抗疫战 -
习近平的这五句话,掷地有声!(附全文)
2020-09-04 07:55 -
京沈高铁全线贯通 ,预计年底通车
2020-09-04 07:49 高铁世纪 -
王毅:中方正积极考虑提出有关维护数据安全的倡议
2020-09-04 07:13 中国外交 -
教育部:博导不是职称体系中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
2020-09-04 06:41 中西教育 -
日籍男子在港被捕,涉藏匿仿制枪械
2020-09-03 23:31 香港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在京举行
2020-09-03 22:28 -
海报|五个绝不答应!
2020-09-03 21:25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李强龚正蒋卓庆董云虎参观了这个展览,看望慰问英雄代表
2020-09-03 21:19 上海观察 -
总书记的这五句话 全场响起五次热烈掌声
2020-09-03 20:08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被“放生”一回,黎智英仍有4案待审
2020-09-03 19:59 香港 -
哈尔滨性侵5岁女童嫌疑人被批捕
2020-09-03 18:52 依法治国 -
天天学习|“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
2020-09-03 18:16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座谈会 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
2020-09-03 18:14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
习近平: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0-09-03 17:41 观察者头条 -
华春莹反问:美国这么多人在中国,是不是都是间谍?
2020-09-03 16:44
相关推荐 -
“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51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198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1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10“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