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凯蒂、基辛格与福山
关键字: 弗朗西斯·福山亨利·基辛格托马斯·皮凯蒂政治秩序历史终结论政治衰败论中国【英国杂志《展望》(Prospect)自2004年起每年都会推出一份由作家与编辑群体推荐产生“年度全球思想家”的名单。这次排在第一位的是《21世纪资本论》作者、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91岁的亨利·基辛格名列这份榜单第18位。
曾经以“历史终结论”一夕成名的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与这两位都有相似之处,也有着明显的观点分歧。当“历史终结论”遇见“21世纪资本论”,当福山与基辛格的目光同时汇聚于中国,思想之间将有怎样的激荡?
2011年,携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来上海的福山,曾与张维为教授展开过一场辩论。四年后,福山再度来华,这一次,他带来的新著是《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并与中国知名政治学者李世默在观察者网进行了一场很有意义的对话。相关稿件即将呈现,敬请期待。】
弗朗西斯·福山
福山是个日裔美国人,皮凯蒂是一位曾在美国当过助教的法国人。福山比皮凯蒂年长约20岁。福山40岁时写了一本书《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举成名。皮凯蒂42岁时出版了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待这本书的英语版问世时,皮凯蒂在2014年成为“年度最红经济学家”,一本经济学专著成了畅销书,被尊为“10年内最重要经济学著作”。这两人都在40刚出头便扬名立万。福山的名字伴随“历史终结论”,几十年间不断被人提起、讨论,赞同和批判的声音不断。皮凯蒂也一样,批评与赞扬都不少。
托马斯·皮凯蒂
福山与基辛格年纪差的有点大,但近年来都出了好几本书。西方近年来关于政治、历史的重要著作大都有一个特点:项庄舞剑,意在中国。要么用西方理论弯来绕去地拿捏中国这个不听话的“例外”,要么用中国实践修补西方现有理论捉襟见肘的窘态。福山和基辛格在这个问题上也不例外。
亨利·基辛格
历史终结与世界和平
二十年前,福山提出著名的“历史终结论”,一举成名。“历史终结”的标志之一是世界和平,于是,“民主国家不打仗”的说法相伴而生。福山在其成名作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既然自由民主是终结,终结的同时又要世界和平,二十多年前,既然曾经最大的敌人俄罗斯貌似已经被自由民主了,那么,世界和平的唯一威胁就是尚未“自由民主”的大国,中国。于是我们看到,此后二十年间,“民主国家不打仗”的观点在中国频频出现,目的无非是要把中国变成“自由民主”。
但是,基辛格不同意这个观点。2011年,基辛格的《论中国》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基辛格明确反对“民主国家不打仗”这一观点,认为它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当然,基辛格未必针对福山,因为苏东剧变后,持有这一观点的美国人不少。基辛格因而指出,基于“民主国家不打仗”的理念试图从外部改变中国现行体制的做法(差不多可以称之为颜色革命)不可取,因为从很多被美国强行植入民主的国家现实来看,其结果未必是美国欢迎的。
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还提出,中国是一个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文明。他的这一表述很含蓄,我们却可以听出弦外之音。1840年前,无数中国人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于中国,甚至部分西方人也这么认为。1840年后,这种观点被视为非常可笑,几乎再也没人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终结历史的“普世性”几乎完全属于西方文明。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实际上就是西方中心论的再一次竭尽全力的张扬。如果说马克思的历史终结在百步之外,福山的“历史终结”无非是说没那么远,也许只有五十步。基辛格认为中国是另一种文明,一定程度上受到汤因比等历史学家的影响,但更加隐晦地表达了一个猜想:也许中国传统也具有“普世性”。这实际上包含着另一个庞大的问题,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之类的表述如果成立,它究竟是特例、例外,还是惯例、必然?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特朗普竟对中国征收34%“对等关税” 评论 773解放日?“对于市场而言这是‘屠戮日’” 评论 64“世界变了”,加拿大汽车零部件巨头瞄准中国市场 评论 35“中国对美反制,巴西看到了机会” 评论 40“众叛亲离!要是再发生911,谁还同情美国人?” 评论 225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