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畅:洞朗事件凸显中印战略认知错位
关键字: 印度中印关系洞朗对峙中印边界中印边界对峙事件影响究竟有几何?
对洞朗对峙事件影响和后果的判断与分析,同第一部分对该事件结束双方的利弊得失的判断与分析,存在着逻辑上的连续性。如果我们将这次事件的结束视为对印外交的“胜利”,那么我们对事件影响和未来走向的判断和预测就会趋于乐观;但如果我们认为此次事件我们“得不偿失”或“得失相抵”,那么对未来的预测和分析就会趋于谨慎甚至陷入悲观。事实上,从目前中国舆论界对事件影响的讨论来看,上述这几种判断都有一定的市场。
中印之间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错位主要在于:就中国而言,在事件的开始阶段,虽然对于印度越过本无争议的边界线进入我固有领土比较吃惊和愤怒,但总体而言仍将其当作常见的边境对峙事件和一般性的外交事件进行技术性的处理。
后来,我们愈发认清这是印度莫迪政府的精心策划和有意为之,态度愈发强硬,但同时国内也出现了关于此次事件会否影响两国关系的担忧,考虑到中印关系大局以及更宏观的政治和战略安全利益,我们依旧保持着高度的战略克制。
最终,通过两国高层和有关部门保持沟通,双方选择在巧妙的时机,实现了此次事件的和平解决。对中国来说,我们在坚决维护领土主权不容侵犯的原则基础上,注重手段方式的灵活运用,达到了和平解决事件的目的。
而对于印度而言,如前所述,此次对峙事件是莫迪政府自导自演的闹剧,是对中国的战略讹诈,其真正的目的并非为了侵占洞朗土地,而是在于将洞朗地区“争议化”,为其向中国讨价还价、从中国身上攫取更大战略利益提供跳板。所以,对峙是手段而非目的。
未来,莫迪政府如果在自认为涉及到印度重要乃至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受到了所谓“来自中国的干扰时”,很有可能故技重施,再次祭出对华战略讹诈的手段。例如,如果日后莫迪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认为没有从中国得到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利益,那么难保他不会再在边界或其他问题上整出什么新的“幺蛾子”,玩战略讹诈的老把戏。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此次洞朗对峙事件认清莫迪政府的政策手段和风格本质,认清其行为模式和套路,不能简单地将洞朗事件作为一般性的外交事件来加以处理,也不能因为此次对峙已和平结束就认为万事大吉,而必须将其上升至对印战略的宏观高度来加以研判和对待。
洞朗事件结束本身并不表示中印之间的战略博弈就告一段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为维护中印关系和平稳定大局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告诫热衷“战略讹诈”手段的莫迪政府,不要让洞朗事件“死灰复燃”,或在其他问题上幻想能占中国什么便宜,永远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能力。
面对莫迪政府未来可能的对我战略讹诈,一方面,中国要善下先手棋,通过切实落实地区合作项目、加强与南亚国家关系、强化边境安全预警反应机制等方式来弹压和挫败其讹诈企图,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以超越莫迪政府的眼光,从中印两国友好合作的长远大局来思考对印战略和政策的调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机器人国足能拿世界杯?这里也是中国科创的试验田 评论 61“特朗普都没见到,你就往中国跑?”,澳总理黑脸… 评论 70佩通坦被停职,泰国副总理出任看守总理 评论 251加拿大“怂”了,欧盟也要让步? 评论 97最新闻 Hot
-
三年来首次,普京与马克龙通话
-
美财长:中国加快稀土出口吧,回到过去
-
“《新华字典》例句称小孩是累赘”再引争议,多方回应
-
英国乐队在音乐节上高喊“以军去死”,英美都“炸”了
-
多地宣布“解禁”中华田园犬
-
内塔尼亚胡证实下周访美,除了特朗普还要见他们
-
特朗普威胁后,日本表态
-
“70%的工人都走了,美国人又不愿意干,我们快破产了”
-
是否会驱逐马斯克?特朗普回应
-
电气化已落后亚洲,“大而美”法案或令美国雪上加霜
-
又闹翻了!特朗普喊话马斯克:补贴你拿的最多,DOGE应该查查
-
“特朗普都没见到,你就往中国跑?”,澳总理黑脸…
-
“在中国果断反制时,欧洲在为美国买单”
-
佩通坦被停职,泰国副总理出任看守总理
-
中国披露新型“石墨炸弹”?“可致目标区全面断电”
-
加拿大“怂”了,欧盟也要让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