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火了,但阿拉伯世界更团结
关键字: 加沙以色列巴勒斯坦哈巴斯穆尔西穆兄会埃及停火刘伯松避开以色列和哈马斯(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对这次轰炸的不同说法或辩解,也不谈以色列轰炸加沙目的的种种猜测或理由,轰炸爆发后8天,在埃及新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Mohammed Morsi)奔波下,加上美国背后的点头,竟然取得停火协议,暂时停止轰炸和阻止以军入侵,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外交大事。这不但大大地提高了埃及新领导的区域地位和威望,也给即将连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打打气,让他有个很好的开始。
在休战间隙当中——非常珍贵的时刻——,我们试着看看围绕以巴问题的整个新局面吧。
当然,以色列在停火协议中得到哈马斯的承诺,不再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如果这是以色列轰炸加沙目的的话,应该可以说它已达到了,但有作用吗?它过去多年来对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的打击是不是适得其反?
以色列的军事侵犯
首先,2006年,巴勒斯坦大选,哈马斯大胜,赢得132席中的74席,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仅获45席,但以色列不但不承认这个选举结果,而且马上把它列为“恐怖组织”,随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其他西方国家也作出同样的决定。接着,以色列在2007年对加沙实行残忍的制裁和全面封锁。当时以色列的想法是,分化巴勒斯坦,来个“分而治之”,一面希望170万巴勒斯坦人埋怨哈马斯,起来反抗,把它推翻,一面在西岸扶植和支持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lestinian Authority)和它的领袖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成为以色列的、且不仅是它的代理人。
结果呢?适得其反。在西岸的阿巴斯试图在加沙搞政变,却遭哈马斯及时粉碎;哈马斯在加沙声望大振,由于它多年为巴勒斯坦人民做了不少福利工作,大得人心,也获得当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以色列2006年入侵黎巴嫩呢?结果,也和加沙一样,真主党没有被消灭,反而大大地加强了势力和声望;今天,它在黎巴嫩政府几乎拥有否决权,操纵黎巴嫩政局。
其三,2008年底至2009年年初,以色列海陆空连续猛烈轰炸加沙22天,导致严重死伤和毁灭。结果,以色列不但没有打倒哈马斯,反而使它成为巴勒斯坦人民心中的抗以英雄;同时,这一轰炸,也炸毁了以色列唯一的穆斯林盟友——土耳其,先关系紧张,后关系断绝。
其四,这一次呢?想必也没什么两样吧。2012年11月14至21日,以色列8天来海陆空猛烈轰炸加沙。与往年一样,它是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其他欧盟各国极力支持下进行的。这些国家领导人口径一致:“以色列有自卫的权利。”美国这一次也与以往一样:阻止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以色列议案。国会两院、白宫和主流媒体一面倒地强厉谴责哈马斯,毫无保留地支持以色列。
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次却与往年不同:他们坚决反对以色列大军入侵加沙。他们的确想尽办法阻止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记者招待会上愁眉苦脸、貌合神离的表情说明了一切。他在边界部署的75万大兵不得不遣散了,更重要的是,誓言不与“恐怖分子”接触的他,至今也不得不通过埃及间接与哈马斯接触。换句话说,哈马斯已经被合法化了,几乎被视为一个主权政府!中东外长和阿拉伯国家联盟代表不是争先恐后地到加沙去吗?美国国务卿和联合国秘书长不也是通过埃及间接地与哈马斯接触吗?
从“阿拉伯春天”说起
一夜之间,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国家历来避之唯恐不及的哈马斯已成为热门接触对象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归根结底,这得从去年的“阿拉伯春天”说起。
首先,埃及民选的“穆斯林兄弟会”新总统穆尔西,不像过去的赫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那样,什么都向以色列低头,什么都听从美国。其实,穆尔西也和穆巴拉克一样,双手被束。他首要任务是搞好埃及经济,因此,他需要美国(13亿美元军援)和国际货币基金会(48亿美元借款)的帮助,也不希望与以色列战争。但他却特派总理到加沙。总理到加沙后,十分投入,亲吻被杀小孩的镜头被拍,与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的形象和信息传遍整个阿拉伯世界。
埃及总理Hesham Kandil(左)在哈马斯领导人Ismail Haniya(右)陪同下访问加沙,亲吻在11月16日的空袭中身亡的巴勒斯坦男孩
同时,穆尔西在哈马斯、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积极斡旋,一面重建它们的信任,一面利用“穆斯林兄弟会”身份(“穆斯林兄弟会”是哈马斯的精神导师),很快就有了今天这个停火协议,所以他荣获世界各国的赞扬,包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
其次,中东第二大国土耳其、北约唯一的穆斯林国家,连任3届总理的塔伊普•埃尔多安(Tayyip Erdogan)也不甘落后,在开罗与穆尔西和巴勒斯坦人站在一起,团结一致。最近,他甚至还把以色列列为“恐怖主义”国家呢!
其三,“阿拉伯春天”另一个“政权更换”的突尼斯,它的民选政府也派出外长前往加沙。
其四,最不可思议的是,连世袭的卡塔尔埃米尔(Emir of Qatar,酋长)也乘机在轰炸期间前往加沙,并承诺拨款4亿美元!
哈马斯政治局原来设立在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后因叙利亚杀害平民而迁至卡塔尔的多哈,并与其断绝关系;同时,哈马斯也因伊朗支持叙利亚政府而与伊朗闹翻(哈马斯领袖在签署停火协议上感谢伊朗的帮助,可能开始涣然冰释?)。问题是,哈马斯以后的武器来源取决于如何调整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在美国默许下,卡塔尔可以公开宣布向反对叙利亚政府势力方面提供武器,但它却不能公开向哈马斯提供武器。卡塔尔对哈马斯的建国斗争虽然是个未知数,但它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却不可低估的。
可以这么说,阿拉伯世界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如此团结,恐怕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托“阿拉伯春天”之福吧?
多伦多大学阿拉伯中东历史教授吉姆·莱利(Jim Reilly)说,“阿拉伯春天”已经改变了中东局面,“我们看到的是哈马斯的主流化。无论出现什么样新的巴勒斯坦实体,肯定绝大部分是哈马斯成分的。”同时,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和阿巴斯是“最大的输家,他们被边缘化了”。至于两个国家解决方案嘛,它已“一步一步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那么,以色列的内塔尼亚胡总理呢?他的右翼“利库德集团”(Likud)政党已和反对阿拉伯阿维格多•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领导的犹太复国主义政党“以色列我们家园”(Yisrael Beytenu)联合参加明年1月选举。
基于此,莱利教授说:“这表明,(以色列)没有一个主要政党拥有任何世界可以承认的两个国家方案的严肃承诺。整个国家将由军事控制,不过,这儿一小块,那儿一小块的非军事化的巴勒斯坦行政仍然存在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保持现状;但这是行不通的,一次又一次的暴力流血不是已证明这一点吗?
小结
美国总统奥巴马压倒性赢得连任后,最近更出人意外与埃及积极地参与推动,并最后成功地达成一个停火协议。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停火是暂时性的,随时可以再开火,以色列和哈马斯双方已发出这个警告了。
其实,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最新一轮战斗在一开始,它的结束已有一定的必然性:以色列给予哈马斯军事能力一个重大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但自己却越来越孤立;哈马斯在组织机构上仍然保持它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同时,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支持,更进一步加强它在加沙的控制和治理。在这方面,此时此刻说要吸取什么教训,恐怕言之过早吧!因为休战的另一面就是开战,除非……不过,哈马斯领袖哈立德·米沙尔(Khalid Mishal)在开罗签署停火协议时的一句话,可是一针见血。他说:“追求自由的人民是不可被威慑住的。发生的事所得的教训是:人民的选择是反抗。”
上次轰炸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2009年委任英国戈德斯通(Goldstone)法官调查真相。戈德斯通报告(Goldstone Report)对以色列十分不利,说它犯了危害人类,甚至战争罪行。但以色列不但没有接受任何建议,也没有补偿任何被炸毁的民用基础设施。这一次,恐怕它也是一样逍遥法外(事实上,美国已答应重新武装以色列,包括它的导弹防御系统)。而可怜的巴勒斯坦人民不得不再一次收拾残局,依靠联合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援助过活,当然,还有巴勒斯坦人民的适应能力和搏斗精神。
一个能够在如此非人道、非人性的恶劣环境下生存与奋斗两三代的民族,我们已见证了人类精神的力量。
最后,以色列的“防御之柱”被整个中东的人口与思想浪潮席卷和冲垮了,美国再多的援助和支持恐怕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同时,除非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两国人民认真地、诚恳地、宽容地学习如何与邻居和平共存,否则永无休止的战争将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命运。美国插入只帮以色列一边,更是加深加广巴勒斯坦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因此,美国应该尽快结束与以色列的“特殊关系”,给巴勒斯坦和巴勒斯坦人民一个公平的机会!
标签 旧文资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3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19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3“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2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评论 137最新闻 Hot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