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毅夫: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我有一个新解释
在秦朝以前,中国和欧洲国家一样是封建社会,但是,从秦朝开始废除封建贵族,设立郡县,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委派,以后的朝代也都是沿用秦朝的制度。隋朝以来,官员通过科举制度进行选拔。宋朝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指定为“四书五经”。
在古代对于读书的评价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当时经由科举考试做官的投资回报率最高,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而且还可以光宗耀祖。在这种状况之下,有聪明才智的人大都会为科举的物质回报所吸引,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
聪明人不一定有好奇心,但是有好奇心、懂得去观察发现并能总结出科学理论的人却一定是聪明的人。人的行为方式会受到激励机制的高度影响,对于这些有着聪明才智的人来说,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加官晋爵无疑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因此当然会为科举考试所吸引。对于科学技术,即使他们有心研究,也不会有多少时间。
后世记载,唐太宗在科举开试时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网络
宋朝以后,四书五经是标准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有人做过统计,仅仅是四书五经的字数之和就有四十多万,如果要把这四十多万字倒背如流,假设每天背两百字,而且背完以后不会忘记,也需要六年多的时间。此外,还要读史书,学作诗和作八股文,所有这些至少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所以叫“十年寒窗”,比现在读书要辛苦得多。
就算有考生一朝得中,还要一层一层地爬官阶,并且必须按照官僚阶层的考核标准要求自己。考核标准就是四书五经里所灌输的价值标准与理论体系。这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谜,即在信息与监控手段非常落后的古代,皇帝是如何控制全国的官僚并维持国家的稳定的。
中国的统一与秦朝以后的官僚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在秦朝以前,中国的统治者确实与欧洲的国王一样没有控制力,所以才会出现春秋战国时的局面。但自秦朝以后,这样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因为科举制度为那些既聪明又有野心的人进入官僚体系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可以通过正常的手段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就不用造反。
所以各个朝代都依靠科举制度不断吸收社会上有能力又有抱负的人进入官僚体系,使其不必造反就可以成为统治阶级。既然社会上有能力的人都被吸收进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当然就会比较稳定。这与欧洲的制度不同,欧洲没有文官体系,贵族都是世袭的。
到了宋朝以后,通过科举考试前四书五经的价值灌输,儒家哲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如果臣子不忠于皇帝,就会有极大的罪恶感,因为他从小就是在这套价值体系里被教育长大的。同时,整个社会也是以儒家的价值标准作为道德标准。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体系的一本好书。书中写到张居正是明神宗时期的内阁首辅,推动变法革新,但是他的母亲去世后,按照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他必须辞官“丁忧三年”。当时张居正的改革大业正处在关键时期,如果他辞官“丁忧三年”,改革大业可能就会夭折,所以张居正本人不太愿意离开,明神宗也不太愿意让他走,但是当时就有一些言官因此而弹劾他。
皇帝的权位来自官员对儒家伦理价值体系的遵守,如果连内阁首辅都不遵守这个体系,就是鼓励对皇帝的不忠,从而动摇国家的根基。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央政府的统治成本特别低,因为整个社会都有一套统一的价值观念。这是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的重要原因。
在科举制度实行初期,考试的科目也曾包括数学。但是皇帝很快发现,考数学对于维持自己的统治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后来就把数学考试取消了。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宋应星写道,聪明而又有抱负的人是不应该读这本书的,因为读这本书对于科举没有帮助。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在学四书五经的同时难以兼顾数学和可控制实验。
即使有一些聪明的人,可能分心进行科学观察,但是由于缺乏数学工具,也难以产生科学革命。例如,王阳明有一首诗,“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道山高月更阔”。这是一种观察,从现代科学来看也是对的,但他不可能发展出一套科学体系,因为他缺乏适当的数学工具。
一个在特定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显得优越的制度,在其他条件下可能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这也就是经济学里所说的制度障碍。当然,在信息手段非常有限、监测成本非常高的年代,科举制度本身是一个非常卓越的制度安排,它让那些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官场。科举制度有一个考核的客观标准,因此相对来说是公平的、客观的。它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不断进入官僚体系,维持官僚体系的活力。如果有能力的人不造反,那么国家就很安定,就能维持大一统。
过去中国的繁荣和中华文明的鼎盛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只局限在技术创新都是依靠经验来发明的时候。到了需要科学实验发挥作用的时候,科举制度便开始妨碍新发明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明末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网络
还有一个相关的命题,因为是韦伯提出的,所以叫“韦伯疑问”,与前面分析的李约瑟之谜有共通之处。按照韦伯的研究,中国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于是他就问: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萌芽,但是中国最终并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其实仔细思考以后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没有科学革命,没有科学革命也就不会出现工业革命。
中国在8世纪到12世纪期间,技术变迁速度非常快,但之后技术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的状况之下,资本就没有办法深化,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全面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含义是,资本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也不断深化。在中国传统的技术之下,资本能够雇用的工人非常少,没有办法进行现代的机械化大生产,也就不会出现与机械化大生产相伴随的资本主义。
回答韦伯疑问,追根溯源还是在于中国没有工业革命。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资本的不断深化,所以虽然中国的资本主义形态早已出现,但是只能停留在萌芽的阶段。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 原标题:林毅夫: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我有一个新解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唐晓甫 
-
抗战史上的今天:2月2日
2025-02-02 07:26 -
抗战史上的今天:2月1日
2025-02-01 17:36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31日
2025-01-31 18:18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30日
2025-01-28 12:27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8日
2025-01-28 11:48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7日
2025-01-27 17:40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6日
2025-01-26 17:03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5日
2025-01-25 09:32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4日
2025-01-24 09:58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3日
2025-01-23 13:05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2日
2025-01-22 16:12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1日
2025-01-21 10:14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2025-01-20 17:20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9日
2025-01-19 07:55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8日
2025-01-18 17:23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7日
2025-01-17 12:11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6日
2025-01-16 17:15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5日
2025-01-15 17:07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4日
2025-01-14 17:04 -
抗战史上的今天:1月13日
2025-01-13 17:49
相关推荐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68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5“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85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407最新闻 Hot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