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书友:恐袭要帮忙?找FBI!——美国钓鱼执法那些事儿
关键字: 美国美国钓鱼执法钓鱼执法是什么FBI钓鱼执法美国钓鱼执法恐怖分子美国钓鱼执法中国间谍《查理周刊》的枪声,让整个西方绷紧神经。奥朗德派出航母,前往中东打击ISIS;卡梅伦提出全新的监管计划,连任后或将禁用WhatsApp和Snapchat等社交软件,“因为它们有可能会被恐怖分子利用”……欧洲对恐怖主义的恐惧传染到了美国,美国是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包括“钓鱼执法”。1月14日,美国再次通过“钓鱼执法”逮捕一名打算携带武器恐怖袭击美国国会的男子。
“华盛顿没有重演巴黎的灾难”,靠什么?
刑事起诉书指控,20岁的克里斯托弗•康奈尔(Christopher Cornell)家住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曾化名拉希勒•马赫鲁什•奥贝达,在“推特”发表一系列支持ISIS的言论。他视国会议员为敌,计划前往华盛顿,杀死在国会大厦及周边工作的职员和警官。他购买了两支半自动步枪,大约600发子弹,并计划用自制雷管炸弹在国会大厦附近引爆,随后向恐慌逃跑的国会议员及工作人员开枪。
这些言论引起执法部门注意。去年8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一名线人设法在推特上与康奈尔取得联系。康奈尔以为对方是“同路人”,随后两人经由其他即时通信手段交换信息。
一名接近康奈尔的FBI 线人说,IS并未直接指示康奈尔发动袭击,但他希望“自行发动袭击”。他曾对线人说:“我相信我们应当成立自己的组织,效忠IS,制订我们自己的行动计划。”
康奈尔专门为实施袭击而攒钱。当他最终购入两支半自动步枪和大约600发子弹后,警方实施逮捕。
在巴黎刚刚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的背景下,美国这起“尚未造成实质伤害”的袭击图谋令各方格外在意。法新社称,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麦考尔对行动表示赞扬,称国会正在对本土恐怖主义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德国《图片报》15日评论称:“华盛顿没有重演巴黎的灾难。”
从历史上看,一些案情复杂、取证难的案件,往往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美国是实施钓鱼执法比较频繁的国家。第71届金球奖最大赢家《美国骗局》,即改编自FBI历史上最著名的钓鱼执法案,揭露了华盛顿多位重要领导人物的腐败。
钓鱼执法曾被用在调查儿童色情犯罪案件中,也曾是反腐利器,效果显著。当然,他们的行动也并非无往不胜,因此饱受非议。
比如,隶属于美国司法部的烟酒枪械爆炸物管理局,多次故意让亚利桑那等地的枪械店通过非法途径销售枪支,来追踪枪械的流通情况,以此打击墨西哥黑帮的毒品交易以及对美国的渗透。
2009年,该局启动有史以来最大的枪械钓鱼行动,代号“速度与激情”,试图一举打掉整个地下枪械交易网络。行动中,可疑买主购买武器后,执法人员不截查,而是选择监视买主,“放长线钓大鱼”。但整个行动仅仅抓获一些“小鱼小虾”,2000多支“饵枪”下落不明或落入毒贩手中。这一钓鱼行动被称为美国史上“最失败的钓鱼行动”。
2014年10月,FBI被曝利用美联社的名义以及模仿《西雅图时报》网站,制造虚假的新闻网页并植入恶意软件“钓鱼”,来追查一名发出炸弹恐吓的嫌犯。一般只有网络犯罪分子才会用网页传播恶意软件,FBI却自己踏入禁区。此举遭到媒体和隐私保护团体炮轰。
FBI“钓”色情狂的手法也算是独树一帜——自营儿童色情网站。2012年11月,FBI查封一家传播儿童色情信息的论坛。FBI不但没有第一时间关闭该论坛,还继续运营该网站长达2周。
FBI发布色情信息,共享超过10000张儿童色情图片,试图确认5600名用户的身份,结果只有一个嫌疑人的电脑被掌控……人们认为靠运行色情网的方式来“钓鱼”,其恶劣程度不亚于为抓毒贩而率先提供毒品。FBI成了“没有犯罪,制造犯罪”典型。
美国缉毒局(DEA)早前也被揭发以一名纽约女性的名义,建立一个脸谱(Facebook)帐户来确认一个贩毒集团的其他疑犯。此假帐户上甚至有该女子仅穿内衣裤的照片。
据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冷哲介绍,美国司法体系中,钓鱼执法(Sting Operation)与构陷(Entrapment)之间有一条细细的红线。如果操作不当,就会把钓鱼执法变成构陷,这样执法者自己就犯了法。因此被钓鱼的嫌疑犯往往喜欢用“被构陷”来为自己辩护。但是这样的“构陷辩护策略”要成功,一般就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主观条件:犯罪的想法来源于警方卧底而不是当事人,当事人在与警方接触之前没有犯罪的意图;
2)客观条件:警方在钓鱼过程中采用了要挟或其他手段,迫使当事人犯罪。
钓鱼执法与中国间谍
美国钓鱼执法这么多年来,“中国间谍”可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有时,FBI要冒充“中国间谍”来钓鱼——2011年,美国海军水兵布莱恩·马丁(Bryan Minkyu Martin)就因此上钩了。而更多的时候,是美国钓鱼执法后,给涉案的中国人扣上“间谍”的帽子。远的不说,咱就看看近两年来的案例。
2013年,中国商人马立颂在美国遭遇“钓鱼执法”。检方称,当年2月24日,40岁的马立颂向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属下的国土安全调查局设立的一个出售包括航空和军事等高科技商品的网站发信,表示有意购买碳纤维。
“假扮商家”的美国联邦探员随即通过Skype(观察者网注:即时通讯软件)和马立颂取得联系。马立颂表示希望购买多种型号的碳纤维,说要用于制造自行车、电热毯和鱼钩等。美联邦探员告诉马立颂,将碳纤维从美国出口到中国,必须得到美国商务部执照。马立颂依照指导,提供了申请执照需要的信息,请联邦探员代为申请。
3月27日,到美国的马立颂在布鲁克林和联邦探员见面,表示对T-700、T-800和M55三种型号的碳纤维都“很有兴趣”。在只申请了T-700一种型号的执照、且还没被批准的情况下,马立颂用快递方式将没有执照的T-800碳纤维运出美国,并在运货单上填写“虚假”信息。美联邦当局拦截了邮包,在洛杉矶将准备上飞机回中国的马立颂逮捕,带回纽约。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86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55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58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4最新闻 Hot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